新闻观察:“万言”协议——看似尊重实则霸道的游戏规则

厦视直播室 2022-05-08 20:34:27

2022-05-08 20:34:27

难以读懂的用户协议

相信每个人手机里都有很多APP应用程序,查看新闻资讯、搜索美食、购买物品……很多手机APP是大家每天都要打开的工具。你是否注意到,每次在APP注册账号或者安装软件时,屏幕上都会弹出“用户协议和隐私政策”。在不少人看来,这些APP用户协议大都存在篇幅过长、专业性过强等问题,认真读完并弄懂协议内容几乎不可能做到。问题来了,这些“用户协议”里到底写了什么?洋洋洒洒的用户协议,是否真的能保障用户的隐私权益?

过于冗长 多数市民反映“太长不看”

市民:会稍微看一下,大概就是就打勾,没有点开看

市民:不会,省时间啊,(点同意)然后就直接划下去

市民:比较少看,我一般都默认点(为什么)好长,而且我们又不懂法律

在随机采访中,不少市民表示,每次安装APP软件或者注册账号时,屏幕上都会弹出“用户协议和隐私政策”,但因为这些协议的篇幅长、专业性强,为了节省时间,他们一般不会认真读完并弄懂协议的内容,就直接拖拽到最底部,点击“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协议”。而且,一些市民还告诉记者,APP过度获取信息的现象已经非常普遍,为了使用这些APP,他们迫于无奈,也只能点击“同意”按钮。

市民:这个没有办法,你要用它,那你就得同意对不对?你又不能抗议

市民:用网络这种APP,你肯定就涉及隐私泄露,你要么就不用,要么(只能点击同意),现在等于是用户透明化,但是实际上这些APP都没有透明化

那么,这些用户协议和隐私政策到底包含了哪些方面的内容?用户选择“太长不看”会不会产生风险呢?

福建瀛坤律师事务所高级律师 苏奕欣:用户协议在每个APP上面来说,按照目前的网规来说是必须要具备的。内容里面有对APP中的一些专业术语的界定,还有账号的归属权、用户在里面主要的权利与义务,包括我们现在网规里面有一些要遵守的法规,还有争议的解决

专业性太强导致用户看不懂 阻碍知情权

律师介绍,为了更好地保护个人信息,除了用户协议以外,很多手机软件还会列明相关的隐私条款,条款中会写明信息收集范围、信息的存储和保护方式、信息使用方式、涉及信息共享的告知以及涉及信息处理的告知等内容。

从司法角度来看,协议越详尽、双方的权利责任就越明晰,充分告知能够最大程度地避免事后纠纷。但是,从实际使用的角度来说,动辄上万字的协议恰恰会阻碍用户的知情权。

福建瀛坤律师事务所高级律师 苏奕欣:用户要读懂这些用户协议或者是隐私条款是比较困难的,包括如果是让这些平台公司来读,也不一定能读得出来,乃至于专家教授去解读的话,确实(是)一个大问题,因为已经抽象出来,已经上升到了法条。

新闻观察:“万言”协议——看似尊重实则霸道的游戏规则

面对动辄“万言”的用户协议,你是如何操作的?有什么建议?

近期的一项调查研究显示,5款下载量过亿次的手机App,平均每款需要用户“阅读并同意”的协议内容约有2.7万字。而在点击同意之前,真正阅读这些协议的用户不到四成。貌似这些APP释出了足够的诚意与尊重,但用户感受到的却是霸道。如果你要用我这款APP,无论看或不看用户协议,你都得点击“阅读并同意”;无论你对其中的某一条或几条协议存在异议,你就只有一个选项“阅读并同意”。

从司法角度来看,协议越详尽双方权利责任就越明晰,因为这是充分告知,能够最大程度地避免事后纠纷。但是,从实际使用的角度来说,动辄上万字的协议恰恰会阻碍消费者的知情权。因为大多数用户没有耐心,也没有专业知识看完并读懂协议,在这样的情况下勾选同意,也就让用户弄不清让渡了哪些权利。

从用户的角度而言,希望真正替用户着想的App,能够将用户协议长话短说:获取哪些信息需要我同意、我有什么权利、要承担什么责任……完全可以列出一个清单来,将与用户关系密切的重要部分放到前面突出显示,这才是科学且人性化的操作。

冗长的用户协议能否维护个人信息安全

在APP用户协议中,我们还经常会看到一些提示,比如“您的好友也在使用某APP”“TA与你有3位共同好友”“匹配您的通讯录有助更快找到好友”。用户点击同意后,APP就会调取通讯录进行数据匹配,把你推荐给素不相识的人,并告诉对方你和TA有共同好友。而APP获取这些权限后,看似帮助用户拓展了朋友圈和生活圈,但也在无形中暴露了用户的隐私信息。难以读懂的用户协议,是否真的能保障/用户的隐私权益?对于监督管理部门来说,究竟该如何约束长篇大论的用户协议,把保护用户隐私落到实处?我们继续来关注。

用户协议未必具备法律效力 信息安全仍需法律支撑

市民:我实在没办法的时候要点(同意)才会(点),要不然一般说什么获取你的通讯录都不会(同意)。

市民:现在说了一句话,下一秒钟可能就有一些推送出来了,很多。我们现在国民级的一些应用都有(这种现象),即便是在你的协议里有体现,也不能默认读取用户的这些信息,这个是很不合理的。

不少市民表示,用户协议和隐私条款看似详尽,但也暗藏玄机,用户服务协议、隐私条款、认证服务条款,大条款套小条款,但却只有一个我已阅读并同意按键,用户稍不留神就被光明正大拿走了用户信息。而且很多应用并不需要调用手机通讯录、读取手机存储、获取定位信息等无关权限,即使点击了“不同意”,他们也不确定这些信息是否已经被收集。

对此,律师表示,从成本和用户体验的角度出发,很多APP的用户协议往往采取“一揽子授权”的形式,尽量减少信息获取节点的动态提示,至于这些用户协议是否具备法律效力,应该基于现行的法律框架去考量。2021年国家已明确了39种常见类型APP的必要个人信息范围,APP索要不必要的权限,根本原因还是想要扩大市场或进行推广,最终是为了获利。

福建瀛坤律师事务所高级律师 苏奕欣: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里面明确规定了,APP是可以通过这种订立系统来签订合同,点击同意后就产生了法律效力;但是如果用户协议或者隐私条款本身就触犯了法律的强制性规定,那么当然是无效的。

监管部门、企业、用户三方合力维护信息安全

律师介绍,2021年11月起,《个人信息保护法》正式颁布实施,为个人信息保护加了一把锁。但在实际监管层面,仍任存在一定的操作难度。行业主管部门的治理资源有限,部分中小企业存在侥幸心理,用户维权的途径不明晰,都让冗长的用户协议有机可趁。维护信息安全,还需要三方共同努力。

福建瀛坤律师事务所高级律师 苏奕欣:APP的运营者这一块确实是最重要的主体责任,(把)知情同意和最小原则贯彻到整个APP(的信息获取)流程中。另外一个就是消费者,消费者就要考究权利的让渡,每个APP上线的时候,要经过合规性审查,以抓大放小、以抓到关键少数去带动绝对多数的这种概念去治理整个行业。这个是监管部门我建议要去做的。

新闻观察:保护隐私需要“看门人” 更要铺平维权路

针对App违规收集用户信息的行为,我们在节目中多次进行过观察和探讨,但是这样的现象一直无法得到根治,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要想根治App违规收集用户信息行为,需要三方面的力量。一是行业主管部门,二是APP的运营企业,三是用户自身。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行业主管部门的治理资源有限,难以监管到所有App的信息收集行为;部分中小企业存在侥幸心理,依然试图通过违规行为获取更高经济利益;虽然法律赋予了用户权利,但用户如何来实现自身权利,如何在权利受侵害时有效维权,路径依然不够明晰。

行业主管部门应该充分发挥头部平台“看门人”的作用,持续开展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专项治理,履行对应用市场内App及平台内小程序的监管义务,规范网上个人信息收集行为。另一方面,法律赋予用户维护个人信息安全的权利不应该只落在纸上,用户维权这个短板首先要补齐,尽快完善投诉举报渠道和透明度报告机制,维护用户对行业治理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打开看厦门APP获得更多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