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迁不拆“心” 在发展中留住乡愁记忆:翔安新垵旧生产大队队部老楼迁移重建
城市发展,村庄拆迁不可避免,如何在发展的同时,留住大家的乡愁记忆,是不少人关心的话题。前段时间,在翔安内厝镇新垵村在拆迁过程中,为了留住村民的乡愁记忆,征迁工作组就决定把村里旧生产大队队部完整迁移重建。
经过一年的拆迁,翔安内厝新垵村庄如今已经是一片空地,在废墟中,有一栋历史风貌建筑仍保存完好。这栋建筑就是新垵村旧生产大队的队部老楼。它的特别,从建筑格局形态就可以窥见一斑。建筑本身是参照闽南传统五间张的平面布局设计的,但在装饰时又融合了中西结合的理念,比如二楼门头上的这处装饰,就将上个世纪70年代中国象征性五角星标志,与西方水刷石工艺及纹饰造型融合在一起。
这座老楼的特别,还在于它背后的故事。今年85岁的村民陈常德说,上世纪60年代,新垵村还比较落后,村里不仅没通电,村民看病也比较麻烦。1970年10月,当时担任新垵生产大队会计的陈常德见到了从翔安走出的华侨李祥林,并给他递上一封信。
翔安内厝新垵村村民 陈常德:他离开祖国有30多年,他来厦门主要目的就是为家乡做事,(向他阐述)我们的五年计划。第一件,就是建卫生所,建一所小学、一个生产队、一部拖拉机、建一座村部大队部的礼堂。
很快,在华侨李祥林的帮助下,村里的五年计划慢慢变成了现实。1972年,一座两层带露台的小楼在村中建起。卫生所入驻其中,因为空间还有多,生产大队的队部也有了办公的地方。
翔安内厝新垵村村民 陈常德:全公社,都没有通电网,我们通了,全公社都没有卫生所,我们有了。这边是小外科,这边是门诊,人员不多,空间大,后来大队部就搬上来了,大队在这边和楼上。
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有村民买下了这栋房屋作为私人住宅。2021年,新垵整村征迁搬移,建筑的主人搬出了这栋老楼。房子腾空了,但村民的记忆还在。为了留住大家的故土乡愁,征迁工作组便协调,将这座历史建筑迁移到新划定的古居民保护区中。
翔安新垵旧生产大队队部老楼迁建总工程师 饶先俊:保护性拆除构建,按照编号、按照顺序,依次性拆除,进行清理打包。(移建)大概一公里左右,按照原样进行恢复。
半年之后,当地村民们或许就可以在新古民居保护区里,看到这座老建筑以及其它11栋被保护利用的老建筑。这些老建筑的移建,也是在告知大家,无论新垵人的家园迁移到了哪里,爱国爱乡的情怀会一代传承一代。
翔安内厝新垵村村民 陈亚成:纪念当时华侨对家乡的公益事业非常热心,不管搬到哪里,也会想到我们新垵标志性的建筑还在,拆迁没有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