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直播间》报道厦门:攻克海上拼装难关 翔安跨海大桥加速建设

央视新闻 2022-05-03 16:45:08

2022-05-03 16:45:08

今天(5月3日),央视《新闻直播间》报道厦门:攻克海上拼装难关 翔安跨海大桥加速建设,具体内容如下:

五一假期,一些重大工程依然开足马力,劳动者坚守岗位,保证项目进度。位于福建厦门的翔安跨海大桥是厦门的第七条进出岛通道,工程人员攻克了海上风浪大、潮差高、岩层强度高等重重困难,创新了多项新技术和新工艺,让大桥建设顺利推进。我们来看总台记者从施工现场发回的报道。

记者 韩志涛:今天上午这里迎来了一个重要的工程节点,一个重达3400多吨的钢梁要进行架设。它长100米,相当于50节高铁车厢的重量。那么要想把它精准地放在预留段中,而且这个误差要控制在毫米级,这样的一个难度该如何来完成呢?首先施工方创新地使用了起重船,它单机的起重能力达到了4000吨,而且在钢梁的两端安置了梁托,这个梁托的作用就相当于一个大卡子,在吊装入位之后它能够紧扣大桥两侧,稳住钢梁,而钢梁上的50个智能传感器则是吊装的关键,因为它们可以检测到梁体结构的受力情况,随时发出预警。通过我们的航拍镜头大家可以看到在钢梁的一侧不断的有水在上面倾倒下来,这是在做什么呢?因为整个大桥并不是水平的,而是有一个2.1%的坡度,要想在这样一个坡度上安全的放梁,在这就用到了一个高科技——那就是远程控制系统。在钢梁的一端安放有排水桶,通过无线远程来控制水桶的阀门进行排水,这样是以水的配重来调节整个钢梁在空中的姿态,最终达到一个最理想的坡度。所以在这里远程控制系统、智能传感器、液压千斤顶就像人的眼睛、手和大脑一样相互协同操作,最终也使钢梁架设的精度控制在毫米级。

翔安大桥的全长是12公里,其中跨海大桥的长度是4.5公里。因为海上的风浪大、潮差高、岩层的强度高,三大难题层层叠加,所以说建设者他们是把各个部件在陆地上进行预制,然后像搭积木一样把它们给拼接起来,这样也是因为在大桥一公里的区域是一个白海豚的保护区,这样也可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保护这片海域的白海豚。那么像桥墩这种千吨级的大家伙如果想让它们在海里站稳脚跟,每个桥墩里面都需要有6根钢管打进海底。在这儿就用到了一个我们自主研发的“打桩神器”,大家看我跟前的就是一个模型,它的名字就是船载式三层可伸缩移动导向架,其实它的原理非常简单,它就像是一个上下三层可以环抱的手臂。当海水的潮位比较低,适宜向下打桩的时候,最上层的手臂向后回撤,中间和下面的两个手臂它们会稳稳的抱住钢管,这个时候震动锤就可以把钢管打向海底。它不仅可以解决整个自然环境带来的难题,同时还保证了施工的精度,而且它还获得了全国公路微创新大奖,成为了跨海大桥建设中的新工法。而像这样的新工法、新技术和新工艺在大桥的建设过程当中不断的被研发和创新,它们也推动了整个大桥的高质量建设。

2023年翔安大桥将建成通车,我们来看这张图,这个区域是厦门岛,红色的位置是翔安大桥,那么它建好之后会成为厦门第七条进出岛通道,同时它也会辐射和带动翔安区和海沧区的发展,为厦门目前正在积极打造的一带一路国家物流新通道和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城市起到重要作用。

打开看厦门APP获得更多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