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蒿素发现50周年,我国抗疟研究仍在继续
今天(4月25日)是世界防治疟疾日,主题是“利用创新减少疟疾疾病负担,拯救生命”。今年也是屠呦呦和她的团队发现青蒿素50周年。自问世以来,青蒿素已陆续挽救了全世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疟疾患者的生命。
在中国中医科学院青蒿素研究中心,屠呦呦团队对青蒿素的研究依然还在继续,目前在青蒿素作用机理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
中国中医科学院青蒿素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廖福龙:药物进入了机体以后,怎么跟疟原虫去斗争的。那么我们这个团队,王继刚研究员他发现了这个作用的机理是多靶点的模式,就是这个疟原虫它吃了血红素,血红素激活青蒿素,青蒿素又来杀死它,是这样一个过程。青蒿素是一个很独特的化学结构,它含有一个双氧结构,所以它就带来了很多新的作用模式,也有其他方面的作用,比如免疫调节方面,也有一些基础研究证明它对结核分枝杆菌能够杀灭,这些以前都没有发现过。
说起青蒿素不能不提到屠呦呦,1972年屠呦呦课题组从青蒿抗疟有效部位中分离提纯得到抗疟有效单体青蒿素。1992年屠呦呦负责的科研组经多年努力,得以创制出临床药效高于青蒿素的抗疟新药双氢青蒿素。鉴于在青蒿素发现中的原创性贡献,2015年10月,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据世卫组织不完全统计,在过去的20年里,青蒿素作为一线抗疟药物,在全世界已挽救数百万人生命,每年治疗患者数亿人。
数十年来我国抗疟成果世界瞩目
据世卫组织报告显示,2020年约有2.41亿疟疾病例,有62.7万人死于疟疾。疟疾曾是严重危害我国人民身体健康的疾病之一。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从20世纪40年代每年报告约3000万疟疾病例到如今完全消除疟疾,长达数十年的抗疟之路,我国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绩。
据世卫组织记录,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中国卫生部门致力于阻止疟疾传播。20世纪70年代,中国科研团队发现了青蒿素,由此诞生的基于青蒿素的联合疗法已成为当今最有效的首选抗疟治疗方案。20世纪80年代,中国广泛推广驱虫蚊帐预防疟疾,使中国部分地区的疟疾发病率大幅下降。到1990年底,中国疟疾病例数已下降到11.7万;从2003年开始,中国加强了人员配备、培训、药物使用和蚊虫控制等,进一步减少了疟疾病例。在连续4年报告本土病例为零后,2021年中国正式获得世卫组织消除疟疾认证。
什么是疟疾?
疟疾是全球广泛关注的三大疾病之一,是由疟原虫引起的一种传染病。目前非洲、东南亚、中南美洲的多数国家和地区是疟疾的高流行地区。那么,什么是疟疾?会出现哪些症状呢?
疟疾是一种传染病,是感染了疟原虫的按蚊叮咬人后,传播给人体,引起以周期性发冷、发热、出汗等症状和脾大、贫血等体征为特点的虫媒寄生虫病。按照寄生疟原虫虫种不同,疟疾主要分为间日疟、恶性疟、三日疟、卵形疟及诺氏疟5种。
中国中医科学院青蒿素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廖福龙:其中这个恶性疟那就更加严重,由于这个恶性疟疟原虫体积比较大,它进入红细胞以后,这红细胞变得非常硬,那么这样就造成了很多脏器的微循环障碍,尤其重要器官,心脑、肾、肝等等都会发生障碍,所以就有可能造成多脏器衰竭,最后夺取病人的生命。
疟疾该如何防控?
专家提示,被蚊子叮咬很多人都曾经历过,但不必过于担心,因为我国已完全消除了疟疾。但如果途径疟疾高度流行区就一定要做好防范,被蚊子叮咬后出现症状一定要及时就医。
专家介绍,经蚊虫叮咬传播是疟疾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当人被携带有疟原虫的按蚊叮咬后,疟原虫进入体内后并非马上发病,而是有一定的潜伏期,大多数患者的潜伏期在7~25天。前往非洲、中南美洲、东南亚国家要做好个人防护,如出现发冷、发热、出汗、乏力等症状,应尽快就医。
中国中医科学院青蒿素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廖福龙:尤其是非洲,那么我们的朋友去过非洲的很多人都感染过,这个情况是不容忽视的。怎么来注意呢?其实就是说在疟疾的潜伏期一定要注意,一旦你觉得有点不大舒服了,有点发冷,还有肌肉酸痛等等,一定要去检查了。这个检查其实不难,化验一下血,看看里头有没有疟原虫,一旦有了你要及时治,这是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