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日:厦门大学海丝卫星 观测数据超预期
今天(4月24日)是第七个“中国航天日”。经过几代人的接续奋斗,中国航天事业创造了辉煌成就,在厦门,“航天梦”离我们并不遥远。在距离地面几百公里的高空,由厦门大学参与研制的“海丝一号”和“海丝二号”小卫星正越过海洋、湖泊和山川,源源不断地向我们传来极具价值的数据和信息。
厦门大学海丝卫星 观测数据超预期
在厦门大学联合遥感接收站,研究人员正在进行卫星成像工作。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海丝一号、二号卫星传输回来的回波数据,要经过解码、定标等一系列处理之后,才能形成影像图。这一幅幅高清图像,不仅能帮助海洋科学研究,还对经济发展、生态保护、防灾救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北京时间2022年1月15日中午12时10分,位于南太平洋岛国汤加境内的洪阿哈阿帕伊岛海底火山发生大规模喷发。火山爆发后,汤加全国失联。为探究灾情影响,“海丝一号” SAR卫星利用全天时、全天候,不受夜晚无光和天气条件影响,直接穿透云雾的成像优势,分别于当地时间1月17日1时、18日0时,连续两晚成功获取汤加王国首都努库阿洛法地区与洪阿哈阿帕伊火山地区的灾后卫星影像。而后,“海丝二号”于1月19日和20日两次经过事发海域,发现火山口附近仍然存在着大量火山浮石,并且随着海流继续向外扩散。特别是由于火山灰带来了营养盐,加上南大洋正处于夏季,光照充足,导致该区域浮游植物“爆发”,有可能带来更多的渔业资源。
“海丝二号”卫星负责人 李忠平:“海丝一号”是一颗雷达卫星,“海丝二号”是叫光学卫星,雷达卫星主要是看地表的这些形态,光学这个是可见光的光,它能够穿透水体,所以我们可以通过“海丝二号”光学卫星,看到水面下的事情,水它质量的变化。
运行仅10个月,“海丝二号”卫星获得了超2亿平方公里的有效数据,不管是赤潮还是油溢,都“尽收眼底”。而经过一年多的调试运行,“海丝一号”卫星已经获取近万张图像,并制作完成了覆盖福建全省的“一张图”。
“海丝一号”卫星应用总工程师 耿旭朴:去年当时苏伊士运河发生堵船事件的时候,我们(“海丝一号”)也拍摄了图像,还有咱们国家去年的时候,北方发生了很多洪灾,像河南、陕西、内蒙等(地),“海丝一号”进行了应急拍摄,获取了很多高分辨率的图像。
厦大构架海丝星座 提升近海海岸带观测能力
海丝卫星的顺利升空,开辟了国内由高校协同企业单位发射科学卫星的新模式。目前,厦门大学已与福建省招标采购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共建了海洋遥感技术应用创新研究院,并在共同推动数据中心的建立,对接国家和市场需求,进行技术创新、成果孵化等。接下来,厦大还将协同多家单位发射多颗小卫星,在太空中构架海丝星座,有效提升近海海岸带和内陆湖泊河流的观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