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观察:试点养老住宅 适老从“头”做起
珩边居住区“试水”建设保障性养老住宅:融适老化公建与住宅于一体
为适应老龄化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市住房保障工作继续进行探索:最近,在珩边居住区一栋高24层、拥有138套住宅的保障性养老住宅投入建设,它把具有养老功能的公建与适老化保障房在同个空间上布局,建成后可以满足保障房申请家庭中需要居家养老的老年人及特殊困难群体的入住需要。
这栋保障性养老住宅坐落在珩边居住区08号地块,是一栋高24层的高层建筑,记者看到,主体施工已到了22层,已完工楼层的砖墙砌筑施工正在开展,按照目标,它将与其他普通保障房同步建成交付使用。
为贯彻落实我市推进养老服务发展行动方案,满足有居家养老需求的家庭申请保障性养老住宅的需要,市住房保障部门特别将珩边居住区的一栋楼单列出来进行养老住宅试点,据介绍,这栋养老住宅跟一般保障房在套型面积上没有两样,但会在公共区域通道、楼梯间、主出入口、卫生间及户内进行适老化设计。
厦门安居控股集团项目负责人 彭年春:比如像我们房间,一些走道保证老人使用的轮椅能够正常地回旋、回转,在卫生间还设置了一些扶手,便于老人在起居的时候比较方便,在我们的楼梯也设置了一些低矮的扶手,供老人在行动过程当中有一个力的支撑,基本能满足老人群体和有需要照顾的人群的需要。
值得一提的是,这栋养老住宅在空间上还整合了具有养老功能的公建配套,它的1到2层裙房,设计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可为老人提供餐饮、洗衣、暂托、康复、家政等服务,二楼屋面较大,可作为老年人活动场所,与上部的138套养老住宅在同一个空间布局,将来可以整栋交付给养老机构运营,实现一体化养老。
【新闻观察1:试点养老住宅 适老从“头”做起】
你怎么看待这一栋试点的保障性养老住宅?
我对这栋试点的保障性养老住宅的解读是,厦门对于住宅适老化的理念,已经从改造/前移到了设计、建造之初。近些年,适老化改造这个词,高频出现在新闻媒体的报道中,为了适应老龄化社会的发展,我市从几年前开始,就陆续对一些老旧小区进行适老化的改造。而这次,正在建设的珩边居住区已经开始试点养老住宅。我认为这是一个突破。从刚刚的新闻中也能看到,这个养老住宅中有很多适老化设计。可以为随着年龄衰老出现身体机能衰退,甚至是功能障碍的老年人,为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出行提供尽可能的方便。
另外,我还特别注意到,这栋养老住宅在空间布局上的一些设计。它的1到2层裙房,被设计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还留有一些活动场地。目前,我国老年人大多数选择居家或社区养老。但包括厦门在内,贴近家庭的社区近邻养老服务站点数量还不足,功能不完善。所以说,我很期待看到接下来裙房投用后,它具体的空间布局、功能。比如说,如果能引入一些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站点,我想接下来在这里居住的老人,看病就医可能会非常的方便,大大提升这栋住宅当中老人们居家养老服务的质量。以后这样的试点能否铺开?我期待,这栋养老住宅或许能成为一个样板或者是范例。
厦门未雨绸缪打造“没有围墙的养老院”:全国率先开展养老机构公建民营试点
所以养老问题该如何破解?事实上,这几年,厦门一直在未雨绸缪,尝试突破体质机制束缚,从福利中心建设、落地化服务设置等方面发力,探索出了一条公建民营、医养结合的养老之路,同时围绕“智慧养老”目标,探索“互联网+养老”模式,努力打造“没有围墙的养老院”。
2008年,厦门市在全国率先开展养老机构公建民营试点,其核心做法是:留足30%的床位给政府确定的保障对象,其余70%留给市场。实践效果看,这个模式有效地撬动、整合了各方资源。厦门也由此打破了原先只有市级一家养老福利中心的状况,先后成立了5家区级社会福利中心,它们均采用公建民营的形式运营。同时,大力支持社会资本兴办普惠性养老机构,目前已有37家,作为公办机构的有益补充,缓解了养老床位一床难求的问题。
在解决基本保障的前提下,厦门继续先行先试,2014年深度推进医养结合,加强养老服务机构医疗服务。比如,鼓励养老机构在内部设置卫生室、门诊部、医疗室等医疗机构;在养老机构内设的医疗机构,老年人也可以刷医保卡看病,大大减轻了养老成本。
目前,国内养老事业90%靠居家养老,7%靠社区养老,3%靠养老机构,养老重点还是在于居家。去年7月,厦门成为全省首批家庭养老床位试点城市,挑选了象屿慈爱、国贸康养、老来俏等14家具备较强服务能力的养老服务机构参与试点工作,鼓励拓展服务范围,将专业化服务延伸到老年人家中。
硬件扩容了,还要实现落地化服务,这就需要一批专业人才的支撑。为此,2015年,厦门创新推出“社区助老员”制度——由政府购买服务,每400名老人配备1~2名社区助老员,线上由老年人或其子女完成下单,线下由助老员协助加盟商上门服务。助老员每天的工作,就是走访或者电话探访辖区老人,摸查健康大数据,了解老人们的需求,帮助老人们精准对接各项服务。
“社区助老员”制度奠定了落地化服务的基础,厦门也由点到线及面,构建起“农村-幸福院或老人之家,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镇、街-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市区-福利中心”的养老服务网络,初步实现了就近为老年人配置服务资源。
【新闻观察2:夯实居家养老基础是构建高质量养老服务体系重要一环】
尽管近五年来厦门老龄事业和产业取得了较大突破。但面对即将到来的老龄化社会,厦门面临的挑战依然很大,也还存在一定的短板,比如,养老服务领域标准规范存在大量空白、护理人员缺口大等等,对于这些,厦门该如何完善、提升?你又怎么看?
尽管厦门的各项考核指标均位居全省前列,但我想先跟大家算一算。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厦门全市常住人口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近32万人。目前,厦门全市共有各类养老总床位数近1.7万张。32万与1.7万,仅仅从数字上能看到,养老机构仍然很难满足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目前,绝大多数的养老还是要靠居家。因此,接下来,厦门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的重点,我认为还应该是居家养老。
从目前厦门居家养老的现状来看,存在较大的问题就是离家近的社区养老服务站点还是太少。年轻人出去上班了,老人只能呆在家。老人如果生病了,只能往大医院跑。虽然现在有的社区已经配置了养老服务中心,但大多数似乎还只是“老年活动中心”的阶段,医疗服务功能较弱,医养结合不够紧密,更不用说能够选择所谓的多元化、个性化的医疗康复保健服务。这背后所指向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愿意下沉到社区参与养老的专业的养老护理人员太少。薪资待遇低,不受认可,而且说实话,工作压力太大。如何破解这些问题,让社区有充裕的养老人才,我想这是接下来厦门在构建高质量养老服务体系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