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未雨绸缪打造“没有围墙的养老院”

厦视直播室 2022-04-23 20:31:36

2022-04-23 20:31:36

养老问题该如何破解?事实上,这几年,厦门一直在未雨绸缪,尝试突破体质机制束缚,从福利中心建设、落地化服务设置等方面发力,探索出了一条公建民营、医养结合的养老之路,同时围绕“智慧养老”目标,探索“互联网+养老”模式,努力打造“没有围墙的养老院”。

2008年,厦门市在全国率先开展养老机构公建民营试点,其核心做法是:留足30%的床位给政府确定的保障对象,其余70%留给市场。实践效果看,这个模式有效地撬动、整合了各方资源。厦门也由此打破了原先只有市级一家养老福利中心的状况,先后成立了5家区级社会福利中心,它们均采用公建民营的形式运营。同时,大力支持社会资本兴办普惠性养老机构,目前已有37家,作为公办机构的有益补充,缓解了养老床位一床难求的问题。

在解决基本保障的前提下,厦门继续先行先试,2014年深度推进医养结合,加强养老服务机构医疗服务。比如,鼓励养老机构在内部设置卫生室、门诊部、医疗室等医疗机构;在养老机构内设的医疗机构,老年人也可以刷医保卡看病,大大减轻了养老成本。

目前,国内养老事业90%靠居家养老,7%靠社区养老,3%靠养老机构,养老重点还是在于居家。去年7月,厦门成为全省首批家庭养老床位试点城市,挑选了象屿慈爱、国贸康养、老来俏等14家具备较强服务能力的养老服务机构参与试点工作,鼓励拓展服务范围,将专业化服务延伸到老年人家中。

硬件扩容了,还要实现落地化服务,这就需要一批专业人才的支撑。为此,2015年,厦门创新推出“社区助老员”制度——由政府购买服务,每400名老人配备1~2名社区助老员,线上由老年人或其子女完成下单,线下由助老员协助加盟商上门服务。助老员每天的工作,就是走访或者电话探访辖区老人,摸查健康大数据,了解老人们的需求,帮助老人们精准对接各项服务。

“社区助老员”制度奠定了落地化服务的基础,厦门也由点到线及面,构建起“农村-幸福院或老人之家,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镇、街-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市区-福利中心”的养老服务网络,初步实现了就近为老年人配置服务资源。


打开看厦门APP获得更多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