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境”变“陷阱”打卡频踩雷 我们的消费到底在被什么捆绑?
“十里长堤”一夜之间就成了“露营圣地”,其实近几年,类似的“网红打卡地”在各大社交平台上涌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参与到打卡“晒图”的队伍中。这些打卡拍照的美图,反过来也成为了不少人出行消费的重要参考。一篇分享贴,文字内容不一定记得清楚,但是如果刷到几张美美的照片,就能让不少人蠢蠢欲动。只不过这种在美照“诱惑”下的消费,往往会伴随着一定的落差。不久前,我们的记者兰兰就有过一次糟糕的经历。
此刻,你将刷到几张唯美的推文图片。美丽温婉的姑娘在山间森林中,邂逅一群可爱的梅花鹿。亲密互动间仿佛落入人间仙境,瞬间让人被这份美好治愈。于是,我们踏上了探寻之旅,前往这处“鹿岛公园”,去奔赴我们臆想中的美好。
驱车大约半个小时,我们来到了推文下标注的地点,“海沧区雷公山葡萄园旅游区”
记者vs工作人员:我们现在就到了这个雷公山,写的是雷公山农业休闲山庄,这个需要门票吗?没有门票,直接随便,然后参与项目有收费,不参与项目没收费。
据这位工作人员介绍,这处地方是一个集合了观光游玩、休闲拓展为一体的休闲农庄。内部设有水果采摘和一些游玩体验项目。而微信推文中宣传的鹿岛公园,现在已经撤走了。
园区工作人员:雷公山。(那个(鹿岛公园)弄了几天啊?)两天,他租用我们的场地做活动,做完了人家就走了。(当时那两天游客多吗?)还好吧,基本上都是大人带小朋友,我们都被人骂死了,说我们骗人什么的,他们说收门票,我们成人发朋友圈不收费的,但是小朋友过来肯定要收费的,小朋友一收费,有的家长就不开心呗。
不过,这个“鹿岛公园”的槽点似乎不止于此,这几天,陆续有不少网友发布吐槽贴,大都是反映现场情况与宣传的差距过大。虽然在一些推文的最下方,用小字标注了“有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具体以现场实际为准”的声明,但还是让不少来过这个“鹿岛公园”的市民大呼“踩雷”了。而这样的情况,也让园区的工作人员怨声载道。
园区工作人员:我们是没有赚钱,这个已经是很倒霉了,网上攻击那么厉害。(所以你们也觉得被它拖累了是吗?)当然了,它有点忽悠啊,我们为了拉人流量,哪里想到这个是什么量。
照片变“照骗”,“仙境”变“陷阱”。如今在滤镜美图的包装下,这样的“踩雷”情况并不少见。在网上随便一搜,吐槽帖拔草帖比比皆是。一边是“朝圣”般的打卡队伍,一边是打卡之后的“打假”吐槽,在这个看似矛盾的现象背后,我们的消费到底在被什么捆绑?
【我们的消费到底在被什么捆绑?】
是啊,我们的消费到底是在被什么捆绑?去年,根据网易数读统计,全国至少有 63 个城市拥有“小圣托里尼”,62 个城市拥有“小京都”的称号,还有61个城市分别被称为“小镰仓”、“小奈良”。不得不说,打造“网红打卡地”已经成为了当下的“流量密码”。到底是什么驱使着我们的消费?我们又该如何看待这件事儿呢?
一般需要探店的话你们第一步骤是什么?不需要在外面拍些照片吗?要,一般门店我刚才那边有拍。
我们见的这位女生,网名叫大脸猫,目前正在创业,(一杯开心果绵绵冰,一个凤梨乌龙。)同时,她也是一位探店达人。
(你一周需要探店几次?)不一定,基本上根据你自己的时间安排,专业(玩家)我知道有的探店一天要打卡四五家店。
探店达人 大脸猫:玩大众点评应该七八年了,小红书真正有玩五年左右,新的一代年轻人慢慢工作了,迎合年轻人才会有这种网红店的崛起,这个跟消费群体有很大关系,厦门就是旅游城市,只要东西不是特别差,环境可以让他拍出好看的照片就很满足,所以你要看大众需求是什么,不代表这样就是不好的。
探店,是互联网时代一种新的社交表达,本质是一种将线上信息分享和线下消费体验融合到一起的消费行为。大脸猫说,这几年她明显感受到大众消费行为的变化。在各类滤镜和特效的加持下,一家店能否成为“网红”,除了口味佳,会营销,更要够“上镜”。
(今天现场还蛮多拍照的漂亮的小姐姐,就你经验判断,都是邀请来的吧?)对,应该是一部分是邀请来的,开店之初一定要有这样的推广方式,我觉得作为良性循环,有这个推广更好,如果它自身产品够硬,这样做是好的,如果自身产品没有配合的话,那我就觉得他在做无用功。
这家店是目前环岛路的一家新晋网红店,李旭,是这里的设计总监。作为一家网红店,它的整体风格显然很符合“上镜”的要求。
设计总监 李旭:这个景是厦门唯一一个海边的三角形“教堂”,我们现在就把它打造成厦门版的阿那亚,很多人会在这边拍海天一线,下面又是一个摩洛哥的风情,您这元素挺多的。(觉得是小的世界之窗?)是不是,有点这种感觉。
店内顾客:(两位是来喝下午茶的是吗?)嗯。(是第一次来还是?)第一次来,在大众点评上看到的,就是这边有一个这样的地方,我觉得挺好看的就过来了。
店内顾客:第一次来。(怎么知道这家店的?)抖音、美团、大众。(当时看的时候是什么吸引了你们?)照片拍得很美。
不难看出,从开业至今,这家店依旧在享受着美图、滤镜带来的客流,这也成为了当下网红店的“流量密码”。
设计总监 李旭:你看这个小姑娘她们过来为了什么,就是为了场景好看,从网上看到之后,我过去就是为了拍某一个东西,某一个景,这种(现象)很多,您的参考标准是什么,其实爱美之心,这个还是不会改变的,能不能迎合年轻人的需求,才是生存根本。
不过李旭也坦言,任何美图、滤镜都有见光的那一刻。如果图片与实际差距太大,或者店内视觉内容一沉不变,那么当大众完成“观看”的那一刻起,网红店就可能成为逝去的符号。
设计总监 李旭:当抖音、小红书上面,大家其实还是跟风、去复制,别人在哪里拍,我也想去哪里拍,所以打卡地的寿命并不长,你如果没有改换新的景观,单纯的就是一样的,过不了几个月就不会有人来。
记者胡兰兰:其实不管是美图滤镜,还是视频手法,大家去发现美,记录美,分享美,这些都是没有问题的。我们提出消费到底是被什么捆绑这样的命题,不是在劝导大家从此只拿着手机原图拍照,或者对滤镜美照挑刺。而是想让大家多想想我们消费打卡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如果你的目的就是为了出片,那你确实应该多参考不同人拍摄的,不同角度,不同风格的照片。让自己多些选择和参考。但如果更在意的是消费打卡过程中自己的体验感,或者是消费的愉悦感的话。那么在打卡消费之前,就不能只看照片啦。而是多去找找一些真实客观的记录和分享。明确自己的目的,建立一个合理的期待,应该就能让咱们的消费不那么容易踩雷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