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观察:生育配套政策对改善预期的决定性作用扩大

厦视直播室 2022-03-31 21:09:58

2022-03-31 21:09:58

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我省和全国一样,都面临着人口增速放缓、老龄化程度加深的严峻形势。为改善人口结构、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纾解生育堵点,昨天,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修改《福建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的决定,并于公布之日起施行。那么,新修改的人口与计生条例在生育政策上做了哪些优化和调整?我们一起来了解。

条例新增了育儿假,在婚假、产假、照顾假的基础上,规定在子女年满三周岁之前,每年给予夫妻双方各十天育儿假。且育儿假期间,工资、福利待遇不变,不影响晋升。支持用人单位与职工依法协商确定有利于照顾婴幼儿的灵活休假和弹性工作方式。

为适应三孩政策调整后特定群体对再生育需求的变化,条例对我省再生育情形进行修改,充分保障再婚夫妻生育权利,明确再婚夫妻再婚前生育的子女不合并计算。同时还规定,已生育三个子女的夫妻,子女死亡或残疾的,可以等额再生育。

托育是当前民生保障中的一个短板。照护好3岁以下婴幼儿,不仅关系婴幼儿健康成长,也解决了父母的“后顾之忧”,关系到能否提振生育意愿,更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条例明确要推动建立普惠托育服务体系,提高婴幼儿家庭获得服务的可及性和公平性。并增加相关条款,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托育机构,支持幼儿园和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区提供托育服务,对符合条件的提供普惠托育服务的机构给予补助。不仅如此,托位还有“硬指标”。条例规定,新建城区和新建住宅区按照每千人不少于10个托位的标准规划建设托育服务设施,老城区和已建成住宅区的,按照每千人不少于6个托位的标准建设托育服务设施。

随着“三孩”时代到来,家庭人口增加必然加大住房需求。租房买房对“三孩”家庭有什么利好,也是大家非常关心的问题。条例加强住房政策支持,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对符合条件的家庭,在配租公共租赁住房时,可以根据未成年子女的数量予以适当照顾,同时可以根据养育未成年子女负担情况制定实施差异化租赁和购买房屋的优惠政策。

孩子出生要办各种各样的手续,往往让年轻的父母感到疲于奔波。条例从简政放权、简化手续、方便群众的角度出发,推动“出生一件事”联办,即推进出生医学证明、儿童预防接种、户口登记、医保参保、社保卡申领等出生相关事项联办,营造生育友好型社会环境。

此外,条例还删除了与三孩政策不相适应的制约措施,包括删除社会抚养费征收、行政处分、纪律处分等对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的处理措施。

【新闻观察:生育配套政策对改善预期的决定性作用扩大】

这次福建优化调整生育配套政策,将具体的举措细化,那么将会带来怎样的预期变化?

生育配套政策的调整,首要的目的是创造友好的生育氛围。我们知道,近些年人口生育率下降,产生了一些生育的堵点。这些堵点都与住房、教育、医疗、就业等民生领域现状高度关联。直接产生的后果是生育预期的下降。而生育预期其实与直接的生育政策有相关性,但是从后续的情况看,直接生育政策调整对于生育预期的作用边际效应在递减。

也就是,直接的政策是允许生三孩,解决了“可以生”的问题。而配套政策是为解决生了三孩之后减轻家庭负担而设计,解决的是“愿意生”的问题。现在看,生育配套政策对于生育预期的决定性作用正在明显的扩大。这类政策如果能直指痛点,对于改变生育预期,改善人口结构将会产生长远的影响。

另外一个需要指出的是,生育预期的变化还与配套政策的具体执行高度相关。我们从新闻中看到了比如像增加假期、加大托育机构建设、解决住房困难等等方面,但要在全社会面落实这些政策,需要强有力的执行。比如生了三孩之后单位能不能给育儿假,现实的住房条件能不能尽快进入改善的流程,托育机构啥时候有指望。这都是实实在在的,这方面还需要投入相应的资源,拿出具体的执行时间表并兑现。先不说我们是不是解决了最关键的问题,但至少我们能保证兑现提出配套政策,这应该是一个正在进行的状态。

【新闻链接:影响生育三孩的主要因素】

省人大常委会有关人士表示,这次对我省人口与计生条例的修改,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口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关于三孩生育政策的决策部署,有利于进一步适应人口形势变化和推进高质量发展新要求,推动实现我省适度生育水平、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为了推动生育,国家层面频频出台相关政策,就在前几天,国务院印发通知,明确设立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那么,生育政策优化和调整对提升生育率有哪些影响?影响生育三孩的主要因素又有哪些?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张兆安,提出了关于完善配套体系促进“三孩”政策落地的建议。张兆安表示,当前的人口生育率与增长率下降已经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现象。同样,近年来我国人口发展也呈现出了人口数量增速放缓、人口老龄化加速、出生人口下滑的趋势。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尽管我国的总人口还在逐年增加,但人口净增长、人口出生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都呈现出逐年下降态势:2016-2021年,人口净增长分别为906万人、779万人、530万人、467万人、204万人和48万人;人口出生率分别为13.57‰、12.64‰、10.86‰、10.41‰、8.52‰和7.52‰;其中,2018年至2020年,我国的总和生育率分别为1.495、1.47和1.3,已经跌破1.5的警戒线。

在此前两次放宽生育政策的前提下,2021年5月,我国提出要进一步优化生育政策,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不少人口学者表示,影响“三孩”政策落地的主要因素,主要包括年轻人婚育观念变化、女性受教育程度提高、双职工家庭比重较高、职场竞争激烈、孩子抚养成本高、包括房价在内的生活成本高企等。一方面选择不婚不育的年轻人数量在逐渐增加,另外一方面初婚年龄越来越大,生育年龄不断推迟,对生育力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不少家庭养儿防老的观念也已经淡化,不单纯依靠儿女养老已经成为了一种共识。

此外,有些家庭不愿意生育三孩,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养育子女成本的抬升,尤其是教育成本负担、生活成本负担、孩子照料成本。不少父母也表示,由于目前婴幼儿照护体系尚不完善,难以平衡家庭与工作的关系。

【新闻观察:改善生育预期特别需要强化中华文化与家庭伦理观念】

我们看到刚才新闻里提到的影响生育三孩的主要因素,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这些因素似乎很难扭转。你怎么看?

我个人的观点是,先不谈扭转,而是应该有一些新的思路。从历史经验来分析,我们的GDP发展到一定程度,随着社会文明进步的不断提升,生育与否对于个人的发展和社会地位而言影响力正在下降。这在全球范围内都是如此,并不是我们独有。但现在产生的一些纠结是,我们传统中华家庭文化伦理观念与高科技条件下人口替代性的现实之间的一些不平衡。

你明白吗?从经济学角度而言,科技的创新与应用可以解决以往靠人工的低效率的生产。但从社会学而言,人类社会的各种进步依然需要团结合作,作为一个共同体,而不是个体的单打独斗。团结就是力量的哲学依然非常有效。因此我们不仅不能轻视传统家庭伦理观念,而是要更广泛地去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家庭观念。让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清楚,家庭、父母、兄弟姐妹和子女对于个人命运的重要性,尤其是性格塑造的重要性。

这种观念不仅不能淡化,而是一定要加强。改善生育环境和人口结构的重点应该是这个方向。事实证明,在遇到诸如防疫这样大是大非的关键时刻,中国就是与别国不一样。特别能团结协作,为什么?我想,中华文化与家庭观念的作用是决定性的。现在世界都看到了。

打开看厦门APP获得更多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