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花:闽南新春话民俗
一个地方的风俗就是民众在当地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中长时间相沿积久而成的风尚、习俗,是一种社会生态,也是一种非物质的文化遗产。今天的浪花是一场特别的“对话”,一起来听听厦门青年民俗研究者陈花现眼中的闽南民俗。
厦门市闽南文化研究会 副秘书长 陈花现:民俗背后就是一个群体历史的生活经验,生活上的苦难,你必须得有一些精神上的维持。他们在开玩笑说,如果你要能够研究得清楚,福建的民俗跟民间信仰,那去研究全国的就没什么问题了。家里算是很传统的闽南家庭,漳泉“混血”就是父亲那边,是泉州那边“移民”来厦门,母亲那边是龙海的,小时候就住在老市区了,住在开元路,以前叫海口。以前老人家就流行去每个庙烧香,所以我们小时候跑的庙还挺多的,睡得迷迷糊糊的就被阿嬷拉起来说,要去哪个庙里面吃甜粥,所以就感觉那时候的交际很好玩。你会发现闽南人的交际就是靠吃,去庙里面烧完香也是吃,村里头热闹完也是吃,所以你是会在里面发现一个公共生活的氛围。这个就是原本庙里头大门的狮子跟石柱,像“门神”其实画得还挺好,这“门神”应该是90年代的时候画的,这里头有一些壁画,瓷砖画差不多也是90年代以后比较流行,好像大部分都同安那边做的。庙里面香火比较重瓷砖就比较好擦洗,每间庙都有不同的壁画雕像这些的,你就要去看就觉得还挺神奇的,用现在的艺术门类来拆解,它有绘画有书法有刺绣,还有音乐有打击乐人声吟唱的部分。这个系统其实就是闽南人的“美术馆”,你会发现说我们小时候没什么美术馆、博物馆,这个庙就是一个很“美术馆”的状态,而且民俗这种东西你会觉得很熟悉,但是又很陌生。比如说为什么端午节要划龙舟?因为闽越人跟水的关系比较大,所以说早期闽越人有做独木舟,你看龙舟的状态其实也是独木舟的状态。很熟悉是你一直以为自己在氛围里面,因为长辈会一直提醒你,今天要拜什么明天要拜什么后天要拜什么,你就觉得好像都只是拜。陌生是因为好像忽然间灵魂发问,说你拜这些是为什么你会懵掉,懵掉你也不知道要怎么回答但是习惯就是这样。离我们最近的东西,有时候也许是我们觉得最陌生的,有时候去泉州看个阿嬷拿着一副杯,搬一个小板凳在那边坐着,她可以问一整个晚上,她可以把家里面大大小小的事情都问一遍,她觉得就坐在那边跟“神明”对话。事实上“神明”是我们最早的一种心理医生,因为你会觉得好像有个人在听你说话,跟着你一起做决定,事实上这个决定对错其实已经不重要了,她已经在那天晚上把她的心里面的,思维跟想法已经整理过一遍了。民俗就是一个特殊化的标签,就是让这个城市让厦门之所以称之为厦门,不是因为行政地理叫厦门,而是因为这群人的生活方式叫厦门人的生活方式,民俗就是“精神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