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观察:靠“自动续费”留住用户是缘木求鱼
部分App自动续费“坑人套路”
“免费开通会员”“一分钱体验7天会员”“限时6元尊享钻石会员”……近日,有网友打开第三方支付平台账单时直言“肉疼”,此前曾短期使用的视频、剪辑修图、社交、音乐等多个App长期“悄无声息”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扣除银行卡里的钱。而在相关消费者投诉平台上,以“自动续费”为关键词的投诉多达6万余条。不少消费者投诉,部分App“自动续费”套路深,引导消费者入“坑”,并给退订续费服务设置诸多障碍,侵犯消费者合法权益。
重庆:微信支付不知不觉扣走钱 稀里糊涂买保险
前段时间,重庆的刘先生偶然查看手机时,发现了一条扣款,一家保险经纪公司通过微信支付,扣走了他188元。对于这样一笔扣款,刘先生觉得很糊涂。
重庆市民 刘先生:我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笔扣款,至今我也搞不明白,我本人也不知情,我也没输过密码,至少以前,我付款都要输入密码。
扣款详情显示,这是“悟空保”的微信支付自动续费,收款单位是一家保险公司。但刘先生说,他完全想不起自己什么时候购买过这款保险。而悟空保的工作人员则认定,肯定是刘先生自己投了保。他们保险当时宣传的是,首月只要1元钱。
“悟空保”客服人员:保险是这位先生自己支付1元的时候,把自己姓名、手机号码、身份证号全部输入后就会投保成功,他自己支付1元,就把个人信息完善后,就根据这份保险,把微信自动扣款功能打开了,就产生了直接扣费这一情况。
得到这样的解释,刘先生觉得,有可能是自己在网上,看到1元买保险的广告,就点进去了。
重庆市民 刘先生:1块钱,可能我们这样的老头,觉得1元钱没啥,就买着耍,但是每月188元,我们可能买这种保险吗?
记者了解到,“悟空保”曾经在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停车场等场景的付费页面里,大量发布广告链接。一些市民因此无意中进入了悟空保的投保页面。因为首月仅支付1元,一些消费者并不太在意。直到后期扣款时才发现情况。
开通会员一时爽 续费套路深
和刘先生一样,不少网民发现,手机扫一扫或者链接点进去就能轻松开通各种会员包月、包年服务套餐,但稍不注意就可能掉进商家设好的自动续费“坑”。今年5月1日,网络交易监督管理办法正式实施,其中规定“网络交易经营者采取自动展期、自动续费等方式提供服务的,应当在消费者接受服务前和自动展期、自动续费等日期前五日,以显著方式提请消费者注意,由消费者自主选择”。然而,现实中,因App自动续费引发的投诉纠纷并非个案。在相关消费者投诉平台上,以“自动续费”为关键词的投诉多达6万余条。消费者在开通会员时,部分App套路不断:
比如在“轻颜相机”的会员订阅页面,消费者要想订阅会员,只有3个付费选项:“连续包年”“连续包季”“连续包月”。网友表示有的App只想使用一个月,但订阅会员的选项都会默认自动续费,又没有其他选项。有的APP一键即可享受会员权益,但当你想取消时发现并非易事。
消费者:有的推出自动续费,然后经常不知不觉就被扣了,没有提前告知,尤其是老人,不明白的。
还有的APP用很小的字号显示条款,但其中往往暗藏玄机。比如这款“脉脉”App,页面上显示“首充会员仅0.1元”。但开通按钮上方有一行含有“7天试用,到期68元/月续费”的小字,因为字太小,很多用户都没注意而被套路。
自动续费退订不易 退款更难
“进坑”容易,“出坑”却不易。消费者在部分App上取消自动续费流程烦琐,让消费者退订如入迷宫、晕头转向,甚至退费无门。有的App绑定自动续费服务后,会在下一服务计费周期开始前几天,扣除下一计费周期的会费,而且消费者无法退款。更有甚者,有的App已经下架,扣费却不停。
消费者:很隐蔽,像是老一辈的人是找不到的,或者不经常研究APP的人,是找不到这些取消方法的。
专家:依法清理整治 把主动选择权还给消费者
针对App自动续费乱象,专家表示,变相强制消费者订阅自动续费服务违反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网络交易监督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也违反了民法典中的诚实信用原则、公平原则和意思自治原则。当前应依法依规加大对App变相强制“自动续费”问题进行治理,把主动选择权还给消费者。
新闻观察:靠“自动续费”留住用户是缘木求鱼
今天来到演播室的是刘宁婕。你被自动扣费过吗?对此你怎么看?
今天拿到这个选题的时候,我就认真地翻了一下自己的账单,发现其中有两三个十几元的账单,都是一些APP或平台自动扣费产生的,其中有1个,我已经完全忘记自己注册过,至少半年没有打开了。作为网站推出的差异化服务,会员制本身没有问题,用户成为会员能够享有一定的特权,只要网站明码标价,用户心甘情愿,就无可置喙。但如果购买一次会员就意味着“入坑了”,要会被永久绑定,显然有“绑架用户”的嫌疑。刚刚新闻中罗列了很多种用户被迫选择“自动扣费”的情况,其实万千套路归结到一点,就是网站想留住更多的用户,让用户掏更多的钱,甚至持续地掏钱。作为经营性网站,以盈利为目的再正常不过,但靠着这些小动作来“留住”用户,其实是缘木求鱼。
你有什么建议呢?
对这类现象,监管很重要,针对这些情况,相关部门也多次出台要求,并开展了专项整治,但如果只是为用户设置一个不那么难找的“取消”按钮这些小问题都需要法律、需要监管来渗透到每个细节,那对于整个互联网行业来说,未必是好事。除了监管,我想在一个健康的市场环境中,行业、市场主体的自律意识同样不可或缺。希望互联网参与的各方都能够真正重视用户的权益,只有从用户的角度出发,才能真正留下用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