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白海豚观测员,八年如一日守护“海上大熊猫”

厦门日报 2021-11-14 08:39:25

2021-11-14 08:39:25

清晨7时,许振作驾驶电瓶车,沿着海岸线快速移动。在之后的6个多小时里,他需要在5个观测点之间辗转,静静等待“海上大熊猫”的出现。

这位年过六旬的老人,在面积只有0.88平方公里的小嶝岛上,连续8年,每天只做一件事——观测白海豚。

厦门是中华白海豚的重要栖息地之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在白海豚出没最多的海域周围,建立了5个监测站,24个辅助观测点。作为专职观测员,许振作和其他“观豚人”一起,用热爱与坚持和无声的守护,为白海豚的保护和科研工作默默贡献力量。

喜! 观测到白海豚越来越多

2013年,一个偶然的契机,听闻管理部门正在招聘白海豚观测员,许振作主动请缨,成为小嶝监测站的一名观测员。他说,产生这样的念头,完全缘于幼年对白海豚的美好回忆。“小嶝四面环海,我在此土生土长,从小就经常看到白海豚追鱼嬉戏、冲浪跳跃的场景,老渔民称其为‘过龙兵’。”

培训之后,他正式上岗,开始了在小岛上观豚的一天又一天。无论是烈日炎炎还是寒风阵阵,每日户外观测时间都超过8个小时。发现白海豚的踪影后,还需要拍照、记录、整理资料、上传。

开始观测工作后,许振作每天的喜怒哀乐都与白海豚息息相关。这两年,他心情好的日子多了起来——白海豚出现的频次越来越多,今年截至10月,许振作已观测到50批次、共237头白海豚,去年也观测到50批次、179头次。去年2月24日至29日,他甚至连续6天观测到白海豚出现在小嶝海域。

“白海豚喜欢出没在水质好的海域,一定程度上是海水质量‘检测员’。白海豚的频繁亮相,说明厦门海域的水环境质量越来越好。”许振作介绍,随着厦门海域全面退养,盗采海砂行为基本绝迹,违法捕捞行为得到有力遏制,海洋工程监管不断健全,海域生态得到显著改善,白海豚在大小嶝海域的遇见率逐年上升。

牛! 从爱好者变成“海豚专家”

“小岛西面海域可能出现了白海豚,快去看看!”许振作接到来自电瓶车车友的电话。在做观测员前,他曾是岛上的一名电瓶车司机。如今转行后,曾经的车友都成了“线人”——车友们开车时,都帮着往海平面上瞄一眼,发现疑似白海豚的踪迹,就马上通知许振作。

如今在小嶝岛许多村民眼中,许振作已经从一个海豚爱好者,变为“海豚专家”,这也是村民们愿意为他提供海豚线索的重要原因之一。

“观测白海豚,除了要有‘火眼金睛’,善于捕捉踪迹,还要详细准确地记录下时间、潮位、海豚头数、体色、游向等信息。”许振作掏出随身携带的记事本,每一页都记录着他的观测成果。

此外,他对白海豚的体态习性也如数家珍:“白海豚虽然名字中带‘白’,但其实刚出生时都呈深灰色,青年时全身布满灰色斑点,接近老年才通体白色,运动的时候会呈现美丽的粉红色。”“白海豚集中出现的时间段,与潮汐、风向、鱼群变化都有关系,在厦门海域出没每年都有规律。比如冬春季节,相对来说在同安湾、西海域等厦门湾内比较多,夏秋季节会靠外面一些。”

许振作甚至曾经救过一头白海豚。2013年5月25日清晨,渔民发现一头成年白海豚搁浅受困,他得知消息后第一时间赶赴现场。许振作一系列快速反应,为这头白海豚后续的治疗赢得时间。为此,他还被评为白海豚救助工作“先进个人”。

市资源规划局介绍,近年来,厦门在中华白海豚保护方面做了许多工作,而许振作和其他“观豚人”的努力,正在发挥着积极作用,他们观测到的数据,将为有关科研工作提供依据,为更好建设厦门珍稀海洋物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添砖加瓦。

打开看厦门APP获得更多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