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批“科技创新先锋”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

厦门日报 2021-11-05 09:02:17

2021-11-05 09:02:17

在日前揭晓的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中,我市两项科研成果获奖。记者从市科技局获悉,2020年度厦门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也有一批“科技创新先锋”获奖,共59项成果,其中一等奖10项、二等奖19项、三等奖30项,展现了我市近年来科技创新取得的新成果。

企业是当之无愧的创新主体:在所有获奖成果中,企业为主或参与完成的成果有49项,占获奖成果的83%,体现了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合作进一步增强。

这些获奖项目,代表了我市前沿科技水平的重大科技成果。59项科技进步奖获奖项目共获授权专利、软件著作权985件,其中已授权发明专利441件,发表论著1320篇。获奖项目累计实现产值396.6亿元,其中实现产值上亿元的项目有37项,占获奖总数的62%。这些项目中,既有面向产业重大需求的,也有直接服务生产、民生的,尤其是一系列在电子信息、先进制造、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新材料、节能环保等领域的突出成果。

近年来,我市科技创新综合实力不断实现新突破,建设科技创新驱动的“高素质创新创业之城”取得突出成效。“十三五”期间,我市共16项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178项成果获省科学技术奖,302项成果获市科学技术奖。其中部分科技成果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比如,全球首个ROS1靶向药物伴随诊断试剂、全国首款柔性AMOLED屏幕、国家一类新药重组戊型肝炎疫苗、全球首例石墨烯基非金属散热器、心脏“折叠”手术、国内外首个获批的双抗原夹心法总抗体检测试剂——新型冠状病毒抗体检测试剂盒(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检测法)等。

【厦门市科技进步一等奖项目简介】

视觉神经网络光电集成系统

及其关键技术产业化应用

让机器“看”得更清楚

基于视觉神经网络光电集成系统及其关键技术开发的视频智能监控系统。

计算机视觉能极大提升机器的图像感知能力和认知能力。获奖项目是厦门大学以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高技术探索项目“视觉神经网络光电集成系统的研究”所获得的理论研究成果为基础,与企业共同开展产业化关键技术产学研合作的创新技术成果。

经过20多年团队合作技术攻关,承担完成了多项国家及地方的科技项目,先后发表相关学术论文71篇,申请发明专利38项(已授权27项),其他知识产权27项。开发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二维码识读芯片及设备和视频智能监控系统等系列产品,已为福建新大陆和厦门美亚柏科两家企业直接产生经济效益数十亿元,近三年来达15亿元,利润达1.3亿元,税收5800多万元,新增上千个就业岗位。

高性能碳纤维复合材料切削刀具

关键技术开发及产业化

碳纤维复合材料加工刀具造飞机汽车都很需要

碳纤维复合材料加工刀具产品

该项目开发了自主知识产权的碳纤维复合材料高效加工刀具,例如飞机上碳纤维复合材料的机翼翼盒、尾翼、壁板等零部件加工所需刀具,还实现了产业化,解决我国碳纤维复合材料高效加工中切削刀具的“卡脖子”问题。在技术攻关上,项目主要突破了碳纤维复合材料高效加工中刀具涂层易脱落、基体易变形、工件表面质量低等技术难题,提升了刀具加工效率和稳定寿命,使刀具的切削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成果应用上,该项目产品打破了国外垄断,实现了进口替代,满足了我国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等高端产业对国产碳纤维复合材料加工刀具的需求,尤其是军机产业的迫切需求。目前,该项目第一完成单位厦门金鹭已建成了全国最大的碳纤维复合材料加工刀具生产基地,年新增销售收入1.2亿元。

紧致化视觉检索

关键技术及其产业化

支撑一线人工智能企业

自主关键技术研发

项目所研发的软硬件产品在网络数据搜索、多媒体内容过滤、路桥交通监控、智能边缘计算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围绕人工智能与大数据领域的前沿热点,针对华为、腾讯等一线人工智能企业的业务瓶颈和信息产业链的迫切发展需求,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支持下,项目历时近十年研究攻关,构建了紧致化视觉检索的基础理论框架与系列关键技术,突破了带宽受限下海量视觉数据分析的关键瓶颈。项目所构建的面向视觉搜索的紧致化特征,为视觉大数据的高效特征表示与内容理解提供了新的理论与方法,在智慧城市监控、网络内容分析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价值,相关研究在行业形成了较大的影响力,有力支撑了华为、腾讯、滴滴等企业的自主关键技术研发,服务了数百政企机构和上亿互联网用户。

海工装备聚合物基材料表界面

科学问题研究与技术创新应用

突破海洋功能材料开发

与应用“卡脖子”难题

党的十八大提出“海洋强国战略”,高性能功能材料是基础、是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该项目在国家、部省市科技项目的支持下,对海洋工程结构长效防腐、飞行甲板防滑、潜艇隔仓防火、深潜器固体浮力材料等关键材料进行联合攻关,突破了海洋功能材料开发与应用中的“卡脖子”技术难题,打破国外技术壁垒,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体系。项目成果在海化院、信和公司实现产业化,系列产品分别应用于跨海大桥、核电站、深潜器等民用与科研领域,以及舰船防腐、航母飞行甲板防滑、核潜艇隔仓防火等军工领域,实现自主创新,使我国在多个海工装备新材料领域与国际最先进技术比肩,多项关键材料实现从零到一的突破。

生物质废弃物的炭转化

成套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应用

市政污泥生活垃圾等

实现高效回收高效转化

基于市政污泥、农林废弃物、生活垃圾、畜禽粪污、轻工废弃物等典型固体废弃物的理化特性与来源特征,该项目率先开发出生物质废弃物高值炭转化集成技术,建成低成本脱水干化、热解炭化活化以及炭产品定向改性等创新工艺与核心装备,所得生物炭、活性炭及其衍生产品可用作营养土、炭基肥料、土壤改良剂、水气高效净化材料以及绿色建筑材料,实现“资源高效回收,能源高效转化,产物高附加值利用”等目标。项目获得授权专利10项,近三年成果转化应用为企业带来销售收入超过4亿元。项目对于提高我市企业固废资源化利用市场竞争力、促进固碳减排生态化高质量发展起到重要支撑作用,推动我国生物质废弃物资源化向产业化、规模化和生态化方向发展。

原发性肝癌全流程诊疗

及研究模式的构建与应用

管理模式及大数据系统

实现高效推广应用

肝癌是厦门地区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研究团队将提高肝癌的诊断率和治愈率、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作为首要目标,以“福建省临床重点专科”“福建省慢性肝病肝癌重点实验室”和“厦门市肝胆胰肿瘤转化医学重点实验室”为平台,围绕肝癌的基础、转化与临床应用进行一系列创新性研究,主要有:原发性肝癌患者的围手术期全程加速康复外科管理和多学科诊疗模式;原发性肝癌信息化大数据系统构建及创新性基础与转化研究。自该项目开展以来,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 29 篇,举办多场学术会议和科技惠民活动,在多个会议上做了学术报告。相关围手术期全程加速康复外科管理模式和信息化大数据系统已在多家临床和科研单位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效益。

智能健康云公共服务

平台研发与产业化

智慧医疗信息体系

赋能健康数字经济

厦门市健康医疗大数据研发中心

智能健康云公共服务平台从“以医院为中心”走向“以人为本”,从“解决看病问题”走向“服务一生健康”。这一系列转变来源于智慧医疗信息体系的强大支撑。患者和医生都可调阅电子健康档案。医生通过可穿戴终端、云端及时监测让诊疗结果更加精准。该平台的关键技术填补了医疗行业城市级异构数据秒级汇聚、清洗治理难、海量健康数据的可读性差等诸多领域技术空白,是唯一荣获国家卫健委互联互通最高等级评价的城市案例。

健康大数据的积累促进了医疗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的研究,赋能药品研发、保险赔付、健康管理等诸多产业,为未来“健康数字经济航空母舰”奠定基础。项目在多个国家级、省市级城市数据中心及1000多家医院落地应用,近三年累计实现收入20.05亿元。同时打造了一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培育了一大批复合型产业人才。

基于生态系统演变的北极海洋

生物资源潜力评价技术研究与应用

发展北极海洋

生态科学观测技术

近几十年来,气候变化导致北冰洋夏季海冰加速融化,使北极航道资源、油气资源和生物资源开发利用问题凸显。为此,该项目以认识北极环境与生物资源的战略需求为导向,针对北极海洋生态系统演变以及由此产生的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潜力问题开展综合调查、研究与评估,形成了从海冰变化机理机制、生态系统演变及其响应评价技术构建到生物资源潜力评估等系列成果。发表论文117篇(SCI索引93篇),出版专著8部,授权发明专利17项,制定行业标准1项。研究成果提升了对北极生态系统与生物资源的认知,发展了北极海洋科学观测技术。项目重要成果被中办、外交部等部委采用,为我国参与北极事务国际治理特别是全程参与制定《防止中北冰洋不管制公海渔业协定》提供了重要科学支撑,取得显著的社会效益。

高安全氢燃料电池客车

关键技术及产业化

自主研发氢燃料电池系统突破关键集成技术

“高安全氢燃料电池客车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自主研发的车载燃料电池动力系统。

氢燃料电池客车是未来绿色公共交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燃料电池客车产业处于起步阶段,燃料电池核心技术尚未自主、车辆生产过程中缺乏稳定氢源、整车集成性和氢安全性均与国外同类产品存在一定差距。厦门大学与厦门金旅、金龙等企业历经十余年的产学研合作,自主研发了高性能氢燃料电池系统、移动式燃料电池供氢新装备,突破了高安全氢燃料电池客车系统集成技术,推动了燃料电池客车的产业化应用。相关成果授权发明专利28项、发表学术论文64篇,研发的8.5米、10米、12米等系列的氢燃料电池客车已在广东佛山、浙江湖州、福建福州等地销售和推广应用。通过项目实施,逐步将厦门打造成为我国氢燃料电池客车生产和研发的重要基地。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施工质量安全管控

成套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推动轨道交通工程

施工质量标准化进程

国家“十四五”规划提出“智慧建造、高质量建设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加快建设交通强国”。该项目成果之一是编制我国首部《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土建施工质量标准化管理技术指南》,并在全国轨道交通建设中推广应用,推动各地轨道交通工程施工质量标准化进程。项目的研究与应用提高了城市轨道工程施工质量安全信息化管控水平,降低工程的返工率,节约成本,降低施工质量安全风险,通过节省开支创造出的经济效益约20.4352亿元,有力推动了我国轨道交通科技进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研究成果包括行业技术指南1部,论文22篇,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13项,软件著作权8项。

2020年度厦门市科学技术进步奖光荣榜

打开看厦门APP获得更多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