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版“富春山居图”|幸福村庄演绎“红色蝶变”

央视网 2021-10-29 22:22:02

2021-10-29 22:22:02

编者按:2018年9月21日,十九届中央政治局进行集体学习,主题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地指出,“要科学把握乡村的差异性,因村制宜,精准施策,打造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

如今,习近平总书记心中擘画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正在中华大地渐次呈现。生活有奔头、田园秀美、乡土润泽、产业现代化……一个个村庄美丽蝶变,一片片沃野展现新姿,越来越立体的乡村图景让人们直观感受到新时代中国的发展和乡亲们不断提升的幸福感。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央视网《天天学习》栏目推出特别策划《现代版“富春山居图”》,与您一起感知新时代的乡村蝶变。

柏油路穿村而过,白墙黛瓦与绿树浓荫相互映衬,清池塘、景观亭点缀其间,村民们朴实的笑容洋溢脸庞……走进江西赣州潭头村,展现在眼前的是一派秀丽宜居的现代乡村图景。

坐落在于都这片红色土地上的潭头村有着700多年历史,是有名的红军村。

1934年10月,红军主力部队在于都集结出发,开始长征。为了隐蔽战略意图,避免飞机轰炸,中央红军连续多日晚上架设临时浮桥让部队渡河,到了早上再拆桥,不留痕迹,安全跨过长征第一渡。当时,30万于都人民与红军共同保守着这个天大的秘密,被党史研究者称赞为奇迹。

这是位于江西于都县的长征渡口(2019年5月20日摄)。

这是位于江西于都县的长征渡口(2019年5月20日摄)。

习近平总书记工作过的很多地方都是老区,他对老区感情深厚。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的考察足迹更是遍及多个革命老区。唠家常、问寒暖、算收支……总书记用实际行动和亲切话语表达出对老区人民的关切。

2019年5月20日,带着对老区人民的牵挂,总书记来到于都县潭头村考察调研。在红军烈士后代孙观发家里,从厨房到卧室,再到后院、厕所……总书记看得十分仔细。

2019年5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红军烈士后代、退伍军人孙观发家,同孙观发一家和当地镇、村干部拉家常,详细了解老区人民生产发展和生活改善等情况。

2019年5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红军烈士后代、退伍军人孙观发家,同孙观发一家和当地镇、村干部拉家常,详细了解老区人民生产发展和生活改善等情况。

在同当地镇、村干部和孙观发一家围坐在一起拉家常时,总书记道出此行的目的:“我这次来江西,是来看望苏区的父老乡亲,看看乡亲们的生活有没有改善,老区能不能如期脱贫摘帽。”

此次考察中,总书记还在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同9位红军后代及革命烈士家属代表亲切见面。总书记动情地对大家说:“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是无数革命先烈们用鲜血换来的。当年党和红军在长征途中一次次绝境重生,凭的是革命理想高于天,最后创造了难以置信的奇迹。现在国家发展了,人民生活变好了,我们要饮水思源,不要忘了革命先烈,不要忘了党的初心和使命,不要忘了我们的革命理想、革命宗旨,不要忘了我们中央苏区、革命老区的父老乡亲们。”

总书记嘱咐当地干部:“要把乡村振兴起来,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好。”

晨曦微露,一缕阳光洒在潭头村中心的雕塑上,上面的一句话尤为醒目——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这正是潭头村乡亲们一路走来的真实写照。

从新中国成立前“梓山潭头,吃苦两头;晴三天,挑烂肩头;雨三天,水进灶头”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修筑河堤解决内涝;从2008年新农村建设改善村容到2012年以来实施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战略,潭头村凭借红色这一发展底色,走出了一条独特的脱贫振兴之路。

这是江西省于都县梓山镇潭头村航拍一景(2021年4月7日无人机拍摄)。

这是江西省于都县梓山镇潭头村航拍一景(2021年4月7日无人机拍摄)。

革命老区在乡村振兴中都有哪些“红色密码”,潭头村村民有着自己的答案。

富硒土地上种出富民产业。潭头村土壤富硒,针对这一特点,潭头村制定了高质量蔬菜大棚发展规划,升级种植基础设施,大力发展富硒产业,先后建起了富硒葡萄基地、百香果基地、富硒大米基地、万亩蔬菜基地等多个特色产业基地。于都县还把冷链延伸到了田间地头,让富硒蔬菜搭乘“中欧班列”走向国际市场。

红色土地上发展旅游产业。2019年7月,潭头村成立旅游合作社和旅游开发公司,有162户人家入股,每户出股金2000元,构建“村集体+旅游公司+村民”运营模式;公司负责经营农家乐和土特产销售业务,以及与教育研学公司合作开发的红色研学旅游项目。截至2020年底,潭头村接待游客突破200万人次。旅游,成为带动潭头村增收致富的“新引擎”。

经过几年努力,潭头村已完成集中改水700余户,改造通组路26条13.6公里,还利用新农村建设资金修建了一个休闲广场。

正如潭头村村民们所说:“好日子有盼头、有奔头!”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网)

打开看厦门APP获得更多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