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观察:落实“双减”仍需疏堵并行 让教育回归本质

厦视直播室 2021-10-26 20:19:19

2021-10-26 20:19:19

  教育部发布“双减”工作试点地区典型案例

  双减政策今年暑假发布后一直备受关注,根据教育部的安排,今年秋季学期是中小学全面落实双减政策的第一个学期。如今,时间已经过去了快半个学期,各地的进展如何呢?昨天,教育部官网公布了“双减”工作试点地区典型案例,涉及北京、上海、沈阳等多个地方。对此,我们进行了梳理,看看是否有值得借鉴的地方。

  根据通报,“双减”政策实施后,上海大幅压减培训机构数量,义务教育学科类培训机构压减21.73%。同时,上海市采取多种手段促进培训机构规范管理。开展培训行为精准引导,实行“双减”书面告知书家长和学生“双签字”,通过消费者协会“六提醒”,建立培训机构“黑白名单”制度。

  北京则建立了预付费资金监管机制、加强办学许可证管理、明确办学培训的规范标准。建立专门管理平台,实现资金、学生、教师、课程、机构“五个管起来”。截至目前,北京市已累计对120多家机构予以通报、对多名教师调离教师岗位,对多家违规企业顶格罚款1500余万元。

  持续提质减负,沈阳则坚持起始年级“零起点”教学,落实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严格实施学生在校时间规定和教育教学计划,严禁削减或挪用体育、音乐、美术等课程课时等。沈阳市还修订完善了中小学教学管理规程,分学科研制课堂教学框架要求和评价标准,将课堂教学质量作为教师评价主要依据。

  为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广州则要求学生每天校园体育活动1.5小时以上,每天安排至少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锻炼。同时实行白名单管理制度,丰富课后服务资源,提供多元化的课程清单供学生选择。实行弹性离校,为确有困难仍需在18:30以后留校学生提供基本托管,创造条件实现午休“平躺睡”。

  做好学校课后服务方面,郑州则将课后服务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拓展提升“午餐+延时”的“官方带娃”模式,目前,郑州市课后服务实现全覆盖,自愿参与学生占比84.6%,志愿参加教师占比94%。

  全国各地落实“双减”成效如何?看看数据怎么说

  不管是压减培训机构,还是顶格处罚违规机构,双减政策的落实就是为回归教育本质,让孩子能全面健康成长。应该说几个试点城市的做法都有值得借鉴的地方,总结起来就是疏堵结合。作为一项全国性的大政方针,“双减”政策实行以来,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究竟有没有减少呢?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就对此展开了专题调查。我们一起看看数据怎么说?

  调查大数据显示,“双减”前,2021年春季学期有48.1%的学生参加了学科类校外培训,50.8%的学生参加过非学科类校外培训班或请过家教。其中,参加学科类校外培训的学生,平均每周花费时间4小时,学期学费支出平均为7341元。参加非学科类校外培训的学生平均每周花费时间3.9小时,学期学费支出平均为6328元。学校课后作业方面,双减前,一年级学生课后完成学校布置的书面作业平均时间为0.3小时,二年级为1.1小时,三年级为1.3小时,四年级到六年级为1.5小时,七年级学生为1.6小时,八年级学生上升到了2.1小时,九年级学生更是达到了2.2小时。这显然与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家庭书面作业,小学三至六年级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60分钟,初中书面作业平均时间不超过90分钟的减负目标存在一定的差距。

  “双减”后,2021年秋季学期参加学科类校外培训的学生为21.7%,比春季学期的参与率下降了26.4个百分点;参加非学科类校外培训的比率为38.9%,比春季学期的参与率下降了11.9个百分点。其中参加学科类校外培训的学生平均每周用时5.4小时,人均学期支出7326元。与上学期相比,平均每周用时增加了1.4小时,而人均学期支出减少了15元。参加非学科类校外培训的学生平均周用时3.8小时,比上学期少0.1小时;学期支出5600元,比上学期减少了728元。这说明“双减”工作各项措施的落实不仅降低了校外培训的参与率,同时也推动了校外培训收费水平的下降。

  【新闻观察:落实“双减”仍需疏堵并行 让教育回归本质】

  通过刚刚新闻中专题调查的结果,我们可以很直观地看到,“双减”政策实施后,不管对学生还是家长,减负成效明显。接下来,“双减”之路该如何走下去?这项关乎亿万学生成长的政策该如何继续走深走实?

  在聊这个话题之前,我想先和大家聊一聊“教育焦虑”。过去,之所以学生群体面临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那么重,我认为,症结所在,就是早已根深蒂固的”教育焦虑’。几乎每个家长都怀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梦想。但孩子的考试成绩和未来的出路,真的仅仅靠分数就能够决定吗?答案显而易见,并不是。但为什么不少家长似乎仍然执拗地相信不断地给孩子在学习上加码,就能够让他们在人生的赛跑上不输给别人。这究竟是为什么?在“双减”实施了半个学期后的现在,我们再来看,其实就能够深刻地感受到,“双减”最应该减去的就是家长们的“教育焦虑”。

  治教培机构易,治教育焦虑难。“双减”政策接下来想要走深走实,我认为,除了规范校外培训机构,通过多种途径优化课后延时服务的供给,解决放学后孩子们去哪的问题。更重要、也更关键地,还是要减轻甚至消除困扰家长的“教育焦虑”。

  那么如何帮助家长解开心结呢?如何让“双减”政策真正见效?我认为,关键还在于要守好学校这个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将这块主阵地做大做强。因此,在接下来继续推进“双减”工作时,学校的改革仍然是重点。一方面,要继续通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课堂质量,真正夯实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另一方面,还要进一步扩大义务教育优质资源,缩小城乡、区域特别是同一区域校际差异,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办好每一所学校。为此老师、学校一定会付出比以往更多的心血和努力,对此相关的鼓励、奖励政策是否能跟得上?让老师、学校更加有动力持续推动好双减政策的发展。同时,还要继续推进教育评价体系改革,引导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让家长充分认识到促进孩子全面发展、身心健康成长才是真正的目标。只有政府各部门、学校、家庭、各相关社会力量形成合力,才能够让“双减”真正走深走实,让教育回归本质。


打开看厦门APP获得更多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