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感染者被网暴,警惕网暴成为另一种“病毒”

红网 2021-09-27 09:12:07

2021-09-27 09:12:07

近日,哈尔滨疫情的情况牵动着各地民众的心。尤其对于当地市民而言,被感染者在确诊前的行踪轨迹成为其关注的重要内容。然而在被公开的流调报告中,首例确诊者却因连续光顾剧本杀店被很多网友指责,其个人信息也疑似被传播。该确诊者也借助视频平台发声,称自己正在被网暴。被感染病毒已是不幸,到头来却还要遭受网友的语言暴力、人肉搜索,此般的网络暴力让人心寒。

严格遵守疫情防控的要求本身无错,尽量避免去到人员密集之处也是防疫应有之义,但这并不意味着要剥夺公民正常生活、工作或是娱乐的合法权利。从公开的流调报告中可以看到,哈尔滨本轮疫情爆发的首例感染者,在8月8日抵达哈尔滨之后,在巴彦县家中居家隔离14天,其间核酸检测均为阴性,直到9月1日才解除隔离。可以明确的是,其在外出活动之前已经经过了符合要求、遵守流程的严格隔离,并且是在确认为“阴性”的前提下,才去线下店面活动的。在此背景下,将无辜被感染的群众视作病毒源,甚至在其身份被曝光后打电话辱骂其“玩剧本杀就是作死”,此举实在是不近人情。这样做不仅严重影响到被感染者的正常身心生活,也映射出部分网友做人基本同情心的失守。

其实,这场非理性的网暴运动也为疫情相关部门提了一个醒,理应推动流调报告以更合理、更安全的形式被公开,既为公民提供其需要了解的病毒流传行踪轨迹,又能做到保护被感染者的私人信息不被泄露。科学防疫与保护个人隐私权应同时摆在天平的两端,唯有合理合法地公开信息,保护被感染者的基本隐私,天平才不会偏颇失衡,防疫才更科学有效。

与此同时,也应注意到,网民语言暴力、人肉搜索的背后隐藏着对于感染疾病、病毒的天然恐惧和担忧,但是一味地将这种忧虑错误地发泄到不幸被感染的人身上,忘却了共同抵御的真实对象,才是社会的更大悲哀。病毒是可怕的,但正因如此才需要社会的万众一心、共同抗疫,或许有时不能做到与被感染者感同身受,但起码可以在当下的语境中心怀同情,保持理性,让每一位被感染者体会到来自人间的善意与温暖,社会的关怀与支持,而不是冷眼旁观、恶语相向。

在传播权力逐渐下移的自媒体时代,网民更应明确自由发言是权利的同时,也应是义务的担当。培养理性思考、辩证分析的能力,不在网络社会中“人云亦云”,这是起码的媒介素养。在遇到类似事件时,应避免群体压力和从众心理对个体理性的侵蚀,谨慎发言,拒绝成为网暴的“始作俑者”,坚决抵制网络暴力成为另一种形式的病毒。

要坚信,唯有充满爱与包容的社会才有底气和信心彻底驱散新冠病毒的阴霾,共同迎接更加美好灿烂的明天。

打开看厦门APP获得更多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