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1年9月健康预报
又到秋季开学时,绷紧校园防病弦。根据我市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数据,结合国际国内传染病疫情动态,经过专家会商评估,预计未来一段时期,厦门本地需特别关注的传染病为:手足口病、新冠肺炎;重点预防食源性疾病为:细菌性食物中毒、毒蘑菇中毒;重点预防伤害:中暑、车祸。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典型表现为发热、口腔粘膜溃疡及手掌、足底和臀部皮肤疱疹。手足口病可由数十种肠道病毒引起,并非感染一次便可高枕无忧。即使孩子曾得过手足口病,仍有可能因感染其他型病毒再次患病。
手足口病重在预防,注意手卫生是关键,游戏后、饭前、便后一定要彻底洗手,改掉吮手指的不良习惯。肠道病毒71型(EV71)为引起手足口病重症和死亡的常见病原体,目前已有针对该病原体的疫苗,接种后能大大降低手足口病重症及死亡的比率。EV71疫苗接种对象为≥6月龄易感儿童,鼓励在12月龄前完成接种程序,越早接种越好,以便尽早发挥保护作用。
新冠肺炎
开学后校园实行相对封闭管理,校外无关人员一律不准进校/园,师生进校门一律核验身份并进行体温检测,严把入校入园关。日常严格落实晨午(晚)检、因病缺勤追踪登记、复课证明查验、通风消毒等传染病防控措施。在校期间合理安排人员活动,引导学生不串座、不串班、不打闹,保持安全社交距离。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和清洁,也是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措施。
广大群众要时刻绷紧疫情防控弦,保持“一米线”社交距离,养成规范佩戴口罩(尤其是在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和在密闭公共场所活动时)、勤洗手、常通风、不扎堆、不聚集等良好卫生习惯,少聚餐、分餐制,“一菜一公筷,一汤一公勺”,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一旦出现发热、咳嗽、乏力等症状,要规范佩戴口罩,及时到就近医疗机构发热门诊接受排查和诊疗,就医途中尽量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接种疫苗是预防新冠肺炎的有效措施,能够降低感染率、住院率、重症率和病死率。请符合接种条件的市民尽快主动接种新冠病毒疫苗。
食物中毒
九月份各类学校陆续开学,此时应重点关注学生的食品安全问题,加强学校食品安全的组织管理及加大学校食品从业人员的食品卫生知识培训。为防止野生蘑菇中毒,请勿自行采摘野生蘑菇进食,造成中毒危及生命。
细菌性食物中毒是指由于食物被细菌或其毒素污染后,人体摄入引起的中毒表现,引起我市食物中毒常见的致病菌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蜡样芽胞杆菌、副溶血性弧菌、沙门氏菌、致泻性大肠杆菌。预计今年九月气温仍然会偏高,不适合储存条件的食物成了细菌快速增长的温床。
因此进入9月应注意以下几点:
学校食堂、生产加工、餐饮单位应每日检查工作人员的健康状况,避免带菌者污染食物。
毒蘑菇又叫毒蕈,危害较大。野生蘑菇种类常人难以辨别,购买蘑菇要到正规的市场购买。蘑菇中毒的表现多样,有胃肠道症状、精神症状、神经症状、溶血症状、脏器损害,其中以脏器损害最为凶险,死亡率较高。
误食毒蘑菇中毒后,应立即采取刺激口咽催吐等措施,并尽快到医疗机构救治。
中暑
秋天也中暑!
入秋后早晚逐渐清凉,但午后仍有夏日的高温暴晒,加上天晴少雨,气候干燥,暑气更加逼人,极易引发中暑或高热。因而仍要加强各种解暑降温保健措施,预防中暑,防止“秋老虎”肆虐。由于暑热最易伤心,人常表现出心烦不宁,坐卧不安,思绪杂乱,此时应有意识避开这种不良情绪的干扰,做到遇事不烦,处事不躁,精神愉快,心情舒畅。
车祸
9月份恰迎教师节、中秋佳节和国庆节前夕,同时又是学生们开学的季节。加上天气逐渐转凉,踏秋旅游、走亲访友、节假日聚会等外出机会均有明显增多,交通流量增大,应时刻注意交通安全。
预防要点
乘车请务必系好安全带、必要时戴好头盔。
(记者 肖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