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新农村(一):台青活化村庄 探索海沧乡村振兴之路
我从对岸来,筑梦乡野中。近年来,一批批台湾青年来到大陆,扎根农村,参与新农村建设,留下了山清水秀人美的乡野画卷。今天起,我们推出系列报道《培根新农村,记录台青活化村庄的印记。今天我们先去厦门海沧青礁村芦塘社看看,此前这里面临着产业空心化、人口老龄化、内生能力弱等困境,2016年台胞社区营造员开始进驻村庄,开启了特色乡村振兴的探索之路,经过几年的努力,村庄也迎来了华丽蜕变。
穿着旗袍,走着台步,眼前这些风姿绰约的模特,其实都来自海沧芦塘社区的爱心妈妈团队。她们一改普通农村妇女的形象,不仅走起了秀,还组建了小鼓队和志愿队,已经成为芦塘社区一张靓丽名片。而这个创意就是来自台胞社区营造员。
厦门市海沧区台胞社区营造员 刁威淇:我们现在在做这些比较创新点子的时候,阿姨们她们很乐意去试,你只要叫我做,我一定很愿意做,大家出来就是开开心心。
刁威淇来自台湾新竹市,2018年就来到海沧青礁村芦塘社,参与新农村的建设。刁威淇说,乡村振兴,最难的就是人的改变,而芦塘社区的改变源于陈氏祠堂的活化再利用。
厦门市海沧区台胞社区营造员 刁威淇:当时以修代租的方式,把它作为一个整理,慢慢地把陈氏宗祠的历史挖掘出来,把它的功能活化起来。所以在里面开展了我们四点钟学堂,原本这个宗祠它就有教书育人的作用,我们等于是把它的历史作用,再把它重新复活。
台胞社区营造员活化陈氏祠堂,改造成芦塘书院,成为村里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这可喜的变化,也激发了村民们参与乡村营造的热情。村民林亚花腾出自家2000多平方米的土地,修建了书院广场;退休老支书林自省贡献出自家89.6平方米土地用于拓宽村道;村民陈俊杰则主动将自家空置的猪圈,进行整治提升,成为了拍照"打卡"的新景地。
厦门市海沧区青礁村驻村选调生 缪育明:人民群众是乡村振兴的主体,所以他们能够把村民发动起来,这条经验真的非常重要,不是说自己拉了一个施工队就在那干真的把村民给参与进来了。
余芳 刁威淇:哈喽!大家好!欢迎来到我们的小芳直播间,今天我们请到了我们的朋友,小刁同学,小刁是来自台湾的。
村庄的蜕变,也带动了外出的青年们返乡创业。这其中就包括余芳,在台胞社区营造员的协助下,她将自家老宅修旧如旧,设立了工作室,通过直播带货销售村民们的手工艺品。
厦门市海沧区青礁村"小芳工作室"负责人 余芳:他(台胞社区营造员)通过我们家乡的,这些历史文化挖掘出来,通过他们来给我们进行培训,去把我们家乡的故事能够讲出来,对我比较触动大。
社区所需,台青所长,社区营造充满了两岸元素。这两年,台胞社区营造员陆续开展了"妇女培力:姐姐妹妹赞起来"、"芦塘小主人"等活动,让社区里的每个人都参与到乡村振兴之中,将"造人、培根、培力"理念扎根社区。
海峡城乡发展基金会理事长 台胞 李佩珍:我们到每一个地方都会有很深刻的调研,当我熟悉它的人文、民俗,还有它的文化底蕴,会觉得人的这一部分是让我持续坚持下来的(动力)。
在海峡城乡发展基金会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台青投身乡村振兴。如今,芦塘社区营造经验不再是一枝独秀,正在海沧全域铺开,成为闽台融合发展振兴乡村的典范。
厦门市海沧区台胞社区营造员 吴佩蓉:我们是协助他(村民)培力,就是让他有自己的能力,可以去带动村庄的发展,所以是有内生动力在的,让村庄走得长远。
海峡城乡发展基金会理事长 台胞 李佩珍:最重要的是让我们更加肯定,我们走的路是正确的,然后我们也希望未来有更多机会,参与西部的一个工作,我们很希望把台湾人文教育的情怀,可以到西部继续深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