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书记挂念的红色老区 | 在这个支前模范村,总书记说了三个“不能忘记”

央视网 2021-08-23 22:06:01

2021-08-23 22:06:01

编者按:老区苏区孕育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之源。习近平总书记曾深情地说:“我是在这样的氛围中耳濡目染走过来的,工作过的很多地方都是老区,对老区的感情是很深厚的。”

习近平总书记出生于革命军人家庭,成长在陕北黄土高坡,“红色基因”深深融入他的血脉。在地方工作期间,他就一直关注当地老区发展和老区人民生活情况。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对老区的挂念一如既往,他频频踏上红色土地,看望慰问老区人民。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央视网《天天学习》栏目推出特别策划《总书记挂念的红色老区》,讲述红色故事,展现老区的发展与变迁。

天天学习“朱是红色,朱村更是名副其实的‘红’村。”这句话时常被朱村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的义务讲解员王经臣挂在嘴边。

这是2020年9月29日航拍的山东省临沂市临沭县朱村(无人机照片)。

2013年11月2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山东省临沭县曹庄镇朱村,观看这个抗战初期就建立党组织的支前模范村的村史展,了解革命老区群众生产生活。那天,王经臣为总书记讲解了朱村保卫战的场景。总书记了解到谷牧、肖华、铁瑛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朱村战斗、工作的经历后表示,朱村的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办得好,为子孙后代留下了宝贵精神财富。

“生活一天比一天好,但我们不能忘记历史,不能忘记那些为新中国诞生而浴血奋战的烈士英雄,不能忘记为革命作出重大贡献的老区人民。”在当时83岁的“老支前”王克昌家中,习近平总书记坐下来同一家人拉家常。总书记一连说了三个“不能忘记”,对老区人民的深厚感情溢于言表。

朱村地理位置优越,西倚岌山,村内河流纵横,玉带缠绕,是抗日战争时期有名的红色堡垒村、解放战争时期典型的支前模范村,是“枪声就是命令”的诞生地,被誉为滨海“小延安”。峥嵘岁月给朱村留下了大量珍贵的红色历史文化遗存,以及数不清的军民鱼水情深故事。

在朱村所在的沂蒙山水间,从1938年山东省委领导抗日武装起义开始到1949年解放战争胜利,十余年的革命斗争岁月里,发生过大大小小的战斗4000余次。在当时沂蒙根据地420万人口中,有120多万人拥军支前,20多万人参军参战,10多万英烈血染疆场。

沂蒙母亲王换于创办战时托儿所,抚养40多名革命后代长大成人;“沂蒙六姐妹”不分昼夜组织全村男女老少为部队做军衣,筹军粮,护理伤病员;李桂芳等32名妇女拆掉自家门板,跳入冰冷的河水,用柔弱的身躯架起“火线桥”……共产党人“敢教日月换新天”,人民就是力量之源。

习近平总书记曾深情地说,在沂蒙这片红色土地上,诞生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儿女,“沂蒙六姐妹”、沂蒙母亲、沂蒙红嫂的事迹十分感人。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

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支援人民军队对敌作战,到改革开放时期实现从“舟车不通”到“物流天下”的华丽转变,一代又一代朱村人始终秉持着沂蒙精神,并在新时代家乡建设中不断将其发扬光大。

在山东省临沂市临沭县朱村扶贫车间,工作人员在加工婴幼儿服装(2020年9月29日摄)。

如今的朱村,支前馆、民俗馆、村史馆等红色场馆以及游客服务中心、乡村客栈等建筑即将投入运营;欧拉现代农业文创旅游示范中心以柳编制品加工为特色,打造农业文旅融合示范点;依托“朱村商业广场”,村民变商户,利用网络平台大力推销特色网红农产品……

2020年,朱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1万元。从支前模范村到以古韵、民俗、红色文化为特色的农旅复合型示范性美丽乡村,朱村正在发生着实实在在的可喜变化。

“现在我们都过上了好日子,吃得好、穿得好、住得好、环境卫生好,这不就是小康嘛!”90多岁的“老支前”王克昌言语间满满的幸福感。

打开看厦门APP获得更多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