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观察:保护隐私需引起更多的警觉

厦视直播室 2021-08-12 20:52:45

2021-08-12 20:52:45

四部门严打摄像头偷窥黑产

住民宿在床尾发现摄像头,商场试衣间愕然觉察“隔墙有眼”,甚至是正常的居家生活,竟然成了陌生人隐秘围观的真人秀。近年来,不法分子利用黑客技术破解并控制公共场所及家用摄像头,非法安装偷拍设备,出售破解软件,传授偷拍技术,获取他人隐私画面并借此牟利,形成了一条摄像头偷窥的黑色产业链,严重侵害公民个人隐私。对此,中央网信办、公安部等四部门联手出击,四部门如何严打摄像头偷窥黑产?打击的效果如何呢?今天的新闻头条,我们一起来关注。

网信办日前发布公告,会同多部门深入推进摄像头偷窥等黑产集中治理工作。据了解,在推进治理摄像头偷窥等黑产工作中,中央网信办指导各地网信办督促各类平台清理相关违规有害信息2.2万余条,处置平台账号4000余个、群组132个,下架违规产品1600余件。工信部组织对18家具有行业代表性的视频监控云平台开展检查,发现处置越权操作等一批高危漏洞。公安部组织全国公安机关依法严打提供摄像头破解软件工具、对摄像头设备实施攻击控制、制售窃听窃照器材等违法犯罪活动,共抓获犯罪嫌疑人59名,查获非法控制的网络摄像头使用权限2.5万余个,收缴窃听窃照器材1500余套。

事实上,这次对于摄像头偷窥黑产的集中治理是从今年5月份开始的,持续到本月底结束。集中治理的工作重点主要是:非法利用摄像头偷窥个人隐私画面、交易隐私视频和传授偷窥偷拍技术,而这三个方面也正是公众反映最为强烈的侵害公民个人隐私行为。

对于打击非法利用摄像头偷窥个人隐私画面,近年来各种案例层出不穷。根据公安机关公开发布的案例,记者总结出了一些高危区域:包括酒店、民宿、商场试衣间、公共洗手间、电动扶梯、公交车、地铁等地方。除了公共场所,部分犯罪分子甚至将黑手伸向了家庭摄像头。浙江温州警方曾经破获过一起非法控制摄像头案,犯罪分子利用家庭摄像头破解工具,控制了高达数十万只家庭摄像头的账号和密码,非法获取了大量他人隐私视频。这不仅严重侵犯了公民个人隐私,更可能带来敲诈、勒索等一系列更大的危害。

警方表示,犯罪分子非法获取他人隐私画面,有的纯粹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偷窥欲,而更多的则是以此牟利。譬如,有不法分子将针孔摄像头暗藏在酒店客房内,再通过分享App邀请码,使他人获得观看权。针孔摄像头安装者往往以每个150元到200元的价格,将邀请码销售给下线代理,代理再层层加价进行分销,最终一个邀请码可卖到五六百元,而每个摄像头可生成100个邀请码,供百人同时在线观看。

记者搜索发现,网上充斥着所谓的家庭摄像头破解教程,破解方法也是五花八门。业内专家告诉记者,家庭摄像头的信息安全涉及多个方面,既有设备本身的终端安全,也有云平台的安全,以及移动应用与数据传输的安全。任何一台信息设备只要连入了公共信息网络,它就至少要开一个信息端口,这就有可能带来信息安全隐患。

互联网专家 包冉:你要在网上连接了一个设备,要与网络进行信息交互的话,无论上传还是下载信息,你总要打开一扇门或者打开一扇窗,这个就叫端口。扫描到这个端口以后,通过各种黑客技术的手段可以盗用、复用、重用这个端口,也就实现了非法入侵。

据了解,市场监管总局近期要求强化对平台内假冒伪劣摄像头等商品的治理,并要求限期一个月完成全面整改。下一步,网信办还将会同有关部门继续加强治理,坚决遏制摄像头偷窥等黑产生存空间。

新闻链接:微型摄像器材随意买 如何保护我们的隐私?

除了破解公共场所以及家庭摄像头以外,一些犯罪分子还会在地铁、公交使用微型摄像器材进行偷拍,或是在酒店、试衣间、厕所等私密场所安装摄像器材,那这些器材是不是能够轻易购买到呢?

中央网信办发布公告前,记者在网购平台发现,不少网店都在销售微型监控设备。体积小、高清录制、不发光等功能的广告语格外醒目。公告发布后,记者在某网购平台搜索“微型摄像机”“偷拍”,平台显示已无相关产品。但搜索“针孔”,还可以搜到针孔摄像头等设备。那么,这类违法犯罪行为将会受到何种法律惩处呢?

上海君澜律师事务所律师 张振环:根据我国刑法第283条的规定,非法生产、销售窃听、窃照专用器材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面对偷拍偷录行为,不仅广大民众要提高警惕、自助自救,更需要各个部门积极作为,多管齐下、截源断流,给广大群众一个安全、舒心的生活环境。

新闻观察:保护隐私需引起更多的警觉

关于隐私保护的话题,我们也关注过不少。尤其移动互联时代,个人隐私与信息泄漏变得比较普遍,有什么好的办法吗?你的观察如何?

移动互联带给我们大家生活便利,各方面效率大幅提高的同时,也必然会带来一些副产品。个人隐私的泄漏就是大家都看得到的一个。这些年不能说没有管,但效果一般。一个是大家对新生事物的了解有个过程,另一个是社会的警惕性不高,对个人隐私重视程度不够。当然这也有一些文化的影响。

但今天的新闻其实给大家提了醒,这个偷窥的产业链已经发展得非同小可了。打击这个黑色产业链恐怕不是一时一地就能解决得了的问题。除了监管部门加强执法,常态化巡查之外,那些相关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都应该有所警觉。9月1日,数据安全法就要施行了。这是我国第一部有关数据安全的专门法律。这其中,既对各方合理合法地采集和利用数据提供了支撑,同时也划定了红线。有关涉及隐私保护的设备生产者、使用者都应该清楚,不可以只考虑经济利益而为所欲为,数据安全的强监管是大势所趋,要引起高度重视以免触法。

另外,我们也可以预期,接下来关于一些隐私增强技术会得到长足发展。在社会需求不断提升的背景下,与个人隐私和数据安全加密相关的认证技术、存储技术等等都会迎来增长的风口。而我们每个人,都要把眼光放的长远一些,具备足够的个人隐私和数据安全保护的警惕性。不要为一些蝇头小利而轻易出让个人信息,事实已经一再反复证明,这些今天一些人认为无足轻重的数据和信息,完全有可能酿成未来的重大损失。无论是微观的个人还是宏观的社会都如此。因此,加强隐私执法保护、给数据安全立法等等举措实际都是未雨绸缪的行动,对此要有正确认识。

打开看厦门APP获得更多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