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观察:《意见》出台“双减”会有什么效果?

厦视直播室 2021-07-25 21:02:18

2021-07-25 21:02:18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双减”意见公布

近几年,因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过重引发的问题不在少数,从国家到地方也多次开展学生减负工作。昨天,由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正式公布。“双减”意见提出,要在一年内/使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长相应精力负担/有效减轻,三年内使各项负担显著减轻。“双减”意见还明确要求学科类培训机构一律不得上市融资。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占用节假日及寒暑假期组织学科类培训。那么,“双减”的工作目标如何实现?校外培训行为如何规范?今后要如何确保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家长又该如何配合做好“双减”工作?

减少作业总量提高作业质量

目前,一些学校还存在作业数量过多、质量不高、功能异化等突出问题,既达不到温故知新的效果,又占用了学生正常的锻炼、休息、娱乐时间,“双减”工作之一就是要减轻学生不合理的作业负担。《意见》明确,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合理调控作业结构,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强化教师职责,加强作业完成指导,小学生在校内基本完成书面作业、初中生在校内完成大部分书面作业,不得要求学生自批自改作业;严禁给家长布置或变相布置作业,严禁要求家长检查、批改作业。

加强课后服务 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

长期以来,义务教育学校特别是小学“三点半”放学现象,带来了家长因未到下班时间接孩子难的问题,有的还因此把孩子送到校外培训机构,这也成为了中小学生课业负担重的原因之一。

为此,《意见》对加强课后服务提出保证服务时间、提高服务质量、拓展服务渠道等明确要求。课后服务结束时间原则上不早于当地正常下班时间,对有特殊需要的学生提供延时托管服务,初中学校工作日晚上可开设自习班。同时,《意见》还提出,学校的课后服务还要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既可以通过课后服务时间指导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又可以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补习辅导与答疑,还可以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学习空间。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文体、艺术、劳动、阅读、兴趣小组及社团活动,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课后服务通过聘请退休教师、具备资质的社会专业人员或志愿者提供等方式,让学生享受到更多优质的课后服务资源。

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 严禁资本化运作

据统计,目前全国面向中小学生的校外培训机构数量十分巨大,鱼龙混杂、良莠不齐。针对这些问题,《意见》提出要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要求各地不再审批新的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现有学科类培训机构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对线上学科类培训机构改为审批制。对非学科类培训机构,要求各地区分体育、文化艺术、科技等类别,明确相应主管部门,分类制定标准、严格审批。《意见》特别明确,学科类培训机构一律不得上市融资,严禁资本化运作,已违规的,要进行清理整治。另外,《意见》还要求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学科类培训。

提高学校教育质量 确保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

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外负担,不仅要严格管理校外培训机构,更要提高学校教育质量,让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缓解社会焦虑,降低家长送孩子参加校外培训的冲动。对此,《意见》明确提出要扩大义务教育优质资源。推进均衡发展,缩小城乡、区域特别是同一区域校际差异。同时,做强做优免费线上学习服务,提供高质量的专题教育资源和覆盖各年级各学科的学习资源,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使用率和覆盖面。

此外,还要求学校提升课堂教学质量、降低考试压力,要求学校不得有提前结课备考、违规统考、考题超标、考试排名等行为。《意见》要求加大教师校外有偿补课查处力度,切断课外违规补课等经济链条。同时,严禁校外培训机构聘用在职教师。

新闻观察:《意见》出台“双减”会有什么效果?

教育一直是热门话题,也是很多家庭焦虑的问题,中办、国办印发的这个《意见》,会产生什么效果?

坚决遏制为牟利贩卖教育“焦虑”

这个“双减”文件,内容非常丰富,首先,就是减负已经不仅仅是教育部门的责任,而是国家层面的政策。减轻作业负担,包括减轻家长的作业负担,不是新的话题,效果有待观察;减轻校外培训负担,这次是真刀真枪,特别是阻断资本对学科培训的冲击,不能融资,不能上市,必须非营利。减轻目前资本制造教育、制造需求、贩卖焦虑的状况。所谓的“内卷”“鸡娃”焦虑,会有所缓解。

回归本质实现最大公平

“双减”的后面,是回归教育的本质,也是实现教育公平。中国大中学生近视率超过70%,世界第一。

中高考会不会改变?目前看来不会根本改变,培训还会不会有,应该也会有。教育培训还是需要疏导,回归公益,让更多更好的教育资源方便、免费被社会共享。

教育部:心理健康将成为中小学必修课

给学生减负,就是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近日,为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素养,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提出加强心理健康课程建设,高校要面向本专科生开设心理健康公共必修课;中小学要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纳入校本课程。

《通知》明确,要全方位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素养。加强心理健康课程建设,高校要面向本专科生开设心理健康公共必修课,原则上设置2个学分(32—36学时),中小学要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纳入校本课程,同时注重安排形式多样的生命教育、挫折教育。

《通知》要求,要加强过程管理,提升及早发现能力和日常咨询辅导水平。高校每年在新生入校后适时开展全覆盖的心理健康测评,县级教育部门牵头负责组织区域内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测评工作,每年面向小学高年级、初中、高中开展一次心理健康测评。强化日常预警防控,高校要重点关注学生是否遭遇重大变故、重大挫折及出现明显异常等情况,中小学教师要与家长进行密切沟通,共同加强心理疏导。

《通知》要求,要提高心理危机事件干预处置能力。构建家校协同干预机制,对于入学时就确定有抑郁症等心理障碍的学生,学校组织校内外相关专业人员进行研判,及时将干预方案告知家长,与家长共同商定任务分工。妥善做好学生突发事件善后工作,学生因心理问题在校发生意外事件后,学校要立即启动应急工作预案,第一时间核实、处理。

打开看厦门APP获得更多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