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这些地方是文昌鱼保护区!“鱼”生艰难!“赶小海”手下留情!

厦门广电 2021-07-13 15:22:01

2021-07-13 15:22:01

密密麻麻!

正逢难得一遇的海水低潮!

图片

图片

上个周末

厦门环岛路海边出现赶海大军

不少市民游客来到沙滩上玩耍

图片

图片

直到晚上还有人流连忘返

图片

市民赶海拾贝“神器”纷纷上场
环岛路一带,傍晚退潮时
市民、游客赶海大军带着各种工具

图片


捡花蛤、挖鳗鱼、捞小鱼、抓小虾……

图片

放眼望去,在退潮后的滩涂上

密密麻麻都是来赶海的人

图片


“这几天人多,周末目测有上万人。”市民孙先生和朋友特地带了工具来赶海,准备挖点花蛤回家加餐。


图片
图片


不过!

要提醒大家的是


这样挖花蛤涉嫌违法!

黄厝海域沙滩均属于

“厦门珍稀海洋物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

厦门珍稀海洋物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北纬24°23'~24°44'、东经117°53'~118°26'。保护区面积7588公顷,其中中华白海豚保护区5500公顷,文昌鱼保护区1871公顷,白鹭保护区217公顷。

图片

其中,黄厝沙滩

(包括椰风寨、“一国两制”对面沙滩)

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文昌鱼

最重要的栖息地之一

图片

犁地式赶海

等于变相杀害文昌鱼!

  你知道吗,黄厝海域竟是文昌鱼的重要栖息地!文昌鱼,有“活化石”之称,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而讨小海,可能会让本就弱小的文昌鱼的鱼生更加艰难!往后鱼生,请大家手下留情!一个可爱的原创动画短视频,一起来听听文昌鱼的心声吧~(可以点击全屏播放)

图片

文昌鱼不是真正的鱼类,在进化上介于无脊椎动物与脊椎动物的过渡类型,具有脊椎动物始祖的形态,被誉为5亿年前的活化石,是研究动物进化的稀有材料。厦门海区采获的文昌鱼最大体长不超过7cm。

1988年,文昌鱼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图片

(图片来自/厦门资源规划)


文昌鱼主要生活在浅海,水深为5米至10米以下的中粗沙地上,退潮时市民游客用铲子等工具挖掘,会对文昌鱼的栖息地造成破坏。

大面积、高频度、高密度的挖掘,导致大型底栖动物及生态系统被严重破坏,很难在短期内恢复。挖掘也导致文昌鱼的栖息环境被严重干扰和破坏,许多文昌鱼外露、死亡。


在文昌鱼保护区内捕捞花蛤、电鱼等

属于违法行为!

图片

昨天,由厦门中华白海豚文昌鱼自然保护区事务中心的工作人员组成的保护区巡查组现场劝导市民游客远离自然保护区。本周内,厦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还将联合多部门开展执法行动。

图片

自然保护区内禁止“赶小海”

位于环岛路黄厝风景区附近的

黄厝文昌鱼保护区

这里是厦门主要的旅游景区

在保护区内

挖花蛤、捕捞等都属于

违法行为


橙黄色区域为文昌鱼自然保护区

图片


昨天傍晚,恰逢农历六月天文大潮,退潮后的环岛路黄厝风景区附近海域裸露出大片滩涂。不少市民游客正在这里“赶小海”,一些人还带着不少专业工具。

图片

而在沙滩旁,就设立着几块文昌鱼保护区的宣传提示牌和“保护区内电鱼、挖花蛤是违法行为”的横幅,但“赶小海大军”竟熟视无睹。

图片

图片

记者在现场看到,由厦门中华白海豚文昌鱼自然保护区事务中心的工作人员组成的保护区巡查组,正在这里劝导市民和游客,他们还制作了大量传单,尽力向大家科普文昌鱼的保护工作。

图片

据了解,文昌鱼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1991年我市设立了厦门文昌鱼市级自然保护区。2000年经国务院批准,文昌鱼与中华白海豚、白鹭三个保护区合并为“厦门珍稀海洋物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图片

厦门中华白海豚文昌鱼自然保护区事务中心

蔡立波



文昌鱼从进化史来讲,是从无脊椎动物过渡到脊椎动物的物种,被誉为5亿年前的活化石,有很重要的科研价值。文昌鱼生活在沙地里,如果挖花蛤会破坏它的栖息地。

现场,海洋执法人员

发现沙滩上有一名男子

挖完花蛤,正准备上岸

当场把他拦了下来

图片

现场没收了

这名男子的捕捞工具

并登记了相关信息,做进一步调查







执法人员表示,在执法时一些群众经常会和他们打游击战,执法人员离开后,群众又回到现场继续捕捞。接下来他们会加强执法力度,同时将联合保护区事务中心、附近社区居委会、海警等部门联合执法、宣传,严厉打击类似的违法行为。

“赶小海”还威胁到中国鲎生存


作为一座滨海城市,厦门有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除了已经设立保护区的文昌鱼之外,还有在今年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的二级保护动物——中国鲎。


而“赶小海”

同样也威胁到了它们的生存


傍晚5点多,集美鳌园旁的这处沙滩上,有不少市民、游客在体验“赶小海”的快乐。

图片

记者跟随着集美大学水产学院的研究人员,也在这片滩涂里寻找了起来,很快就看到了中国鲎的身影,小家伙正慢吞吞地在淤泥当中爬行,寻找食物。

图片

这只幼年中国鲎的背甲直径大约5厘米,研究人员判断它的年龄在7岁左右。速度慢,又生活在滩涂里,人们“赶小海”时走的每一步、挖花蛤时铲下的每一铲,都可能让他们受伤甚至死亡。

图片

但大部分来“赶小海”的人

对中国鲎的认识都很有限


中国鲎也是大家口中常说的“海怪”或“夫妻鱼”。实际上,中国鲎是一种古老的物种,早在3亿多年前,就已经存在了,也被称作“生物活化石”。由于填海造地、滩涂开发等原因,近年来,大量的中国鲎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环境,数量快速减少。

图片






今年年初,它们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确定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也就是说,捕杀或倒卖中国鲎的行为,将被追究刑事责任。

近年来,集美大学水产学院的研究人员正在推进《福建海域中国鲎核心育幼栖息地确定与保护行动》项目,从目前的调查结果来看,福建省海岸线上,中国鲎繁育的场所寥寥无几,幼年中国鲎生存的滩涂更是难以寻觅。在厦门市范围内,他们也仅在集美鳌园附近的这片沙滩以及鳄鱼屿周围的滩涂,发现中国鲎幼体的踪迹。

图片

虽然还没有设立保护区,但研究人员希望,相关部门能够加强科普宣传,并采取保护措施,也希望市民、游客能更多地了解海洋生物,培养保护海洋的意识。休闲娱乐可以有很多选择,但中国鲎们,已经难觅生存之地了。



特别提醒

我国《自然保护区条例》中明确禁止在自然保护区内进行捕捞、挖沙等活动;《野生动物保护法》中明确,任何组织和个人禁止违法破坏野生动物栖息地。而在《刑法》中也提到,非法猎捕、杀害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

保护区外区域 可适度体验赶海


在厦门文昌鱼自然保护区外

其他海滩也存在较多

市民赶海、翻挖沙滩的情况

这是否会影响沙滩生态环境?

图片


市资源规划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以环岛路沙滩海岸带为例,养护单位在环岛路沙滩白城段、珍珠湾段、天泉湾段、黄厝段、会展及五通段沙滩等地定期开展养护工作。


“我们对赶海热门现象保持关注,从目前情况来看,在保证安全的同时,市民游客可以在保护区外适度体验玩沙、赶海、拾贝等活动。”该负责人说。


“赶小海”给了我们

亲近大自然的机会

不过大家在享受大海的时候

也不要忘了保护海洋生态!


打开看厦门APP获得更多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