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小海”威胁中国鲎生存 海洋保护意识亟待加强

特区新闻广场 2021-07-13 21:31:31

2021-07-13 21:31:31

作为一座滨海城市,厦门有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除了已经设立保护区保护的文昌鱼、中华白海豚之外,还有在今年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的二级保护动物——中国鲎。而“赶小海”同样也威胁到了他们的生存,我们继续来看。

傍晚5点多,集美鳌园旁的这处沙滩上,不少市民、游客在体验“赶小海”的快乐。记者跟随着集美大学水产学院的研究人员,也在这片滩涂里寻找了起来,很快就看到了中国鲎的身影,小家伙正慢吞吞地在淤泥当中爬行,寻找食物。这只幼年中国鲎的背甲直径大约5厘米,研究人员判断它的年龄在7岁左右。速度慢,又生活在滩涂里,人们“赶小海”时走的每一步、挖花蛤时铲下的每一铲,都可能让他们受伤甚至死亡。但大部分来“赶小海”的人对中国鲎的认识都很有限。

游客:你在这边有见到鲎吗?海怪,没有我都很少来这边,那你知道这边有保护动物吗?不知道,我是外地的。

附近居民:经常会过来这边捡吗?有时候会来,几天来一次。那你在这边有见到鲎吗?海怪,有,小的。知道他们是保护动物吗?不知道,我反正捡来也没用。

游客:第一次过来,我也不懂挖的是什么,挖着玩就是了。嗯,知道这边有保护动物吗?不知道。

中国鲎也是大家口中常说的“海怪”或“夫妻鱼”。实际上,中国鲎是一种古老的物种,早在3亿多年前,就已经存在了,也被称作“生物活化石”。由于填海造地、滩涂开发等原因,近年来,大量的中国鲎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环境,数量快速减少。今年年初,他们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确定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也就是说,捕杀或倒卖中国鲎的行为,将被追究刑事责任。

研究人员介绍,中国鲎繁育时,会将卵产在沙滩里,卵孵化后,这些幼年中国鲎就会在潮间带的淤泥里生存10年左右,直到性成熟时,才会进入浅海生活。而这10年,正是他们最脆弱的阶段,从1岁到10岁,他们的背甲宽度仅有几毫米到七八厘米,抵抗能力很差。而人们“赶小海”的行为,即使没有直接伤害到中国鲎,也会破坏他们的生存环境。

集美大学水产学院研究人员 钟赟民:已经越来越少了,我们看到的都是这样零星分布的,零零散散的 (赶小海)会一直不停地挖,把这些泥翻起来,非常影响这些鲎的生存环境,他们行动非常缓慢,抵抗能力也很弱,所以他们能长成这么大非常不容易。

近年来,集美大学水产学院的研究人员正在推进《福建海域中国鲎核心育幼栖息地确定与保护行动》项目,从目前的调查结果来看,福建省海岸线上,中国鲎繁育的场所寥寥无几,幼年中国鲎生存的滩涂更是难以寻觅。在厦门市范围内,他们也仅在集美鳌园附近的这片沙滩以及鳄鱼屿周围的滩涂,发现中国鲎幼体的踪迹。虽然还没有设立保护区,但研究人员希望,相关部门能够加强科普宣传,并采取保护措施,也希望市民、游客能更多地了解海洋生物,培养保护海洋的意识。休闲娱乐可以有很多选择,但中国鲎们,已经难觅生存之地了。

集美大学水产学院研究人员 钟赟民:他们的繁育场越来越少了,所以每一片都值得保护、值得珍惜。

打开看厦门APP获得更多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