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取通知书争奇斗艳,盲目跟风不值得提倡
随着全国多地高考志愿填报陆续完成,高考招生录取工作也陆续展开,部分高校已经开始寄送录取通知书。由于极富创意和设计感,还包含各种特殊寓意,各大高校的录取通知书近期频频抢占热搜,引起公众的关注。北京语言大学发出的录取通知书以中国传统剪纸艺术为灵感,将“中国风”与当下流行的“像素风”表现形式融合起来。东南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已不满足于留在纸上,还会唱歌!打开通知书礼盒,东大校歌悠扬响起,此外,通知书纸张在光线照射下还会出现校训“止于至善”。
相对而言,研究生录取通知书就较为简单。近日一名网友晒出几年前自己收到的录取通知书,堪称“全网最简单”。该网友回忆当时把通知书带到打印店塑封留念,不料老板一句“你这是原件吗”,令人扎心。涉事高校在这张陈年录取通知书网上爆红后表示,以往情况不太清楚,但现在该校录取通知书“已经很精致了”。
看来,在录取通知书越来越精致化、成本也越来越高的今天,无论高校愿不愿意,都要往“高大上”路线靠拢,生怕哪天被自家孩子晒到网上,被人寒碜,若是影响了学校形象,不利来年招生,招生办的同事压力最大。不过,正如昔人有云:“第一个用花比喻美女的人是天才,第二个用花比喻美女的人是庸才,第三个用花比喻美女的人是蠢才。”凡事有度,一哄而起、不计成本跟风赶时髦的“录取通知书现象”越来越叫人乏味。如何让宣传告别从众媚俗,与高等院校本应具备的内敛、朴素、平实的气质相匹配,到底要何种人设,这是高校的宣传和招生部门必须考虑的事。
说实话,纸质录取通知书属于前互联网时代的“史前人类文化遗迹”之一。几年前纪念高考恢复40年时,我曾读到不少77级、78级大学生的回忆文章。那个年代,白山黑水之间,闽江珠江之畔,一纸高考通知书的到来,让多少家庭相拥喜极而泣,十里八乡父老奔走相告。告别一个知识贫乏的时代,高校录取通知书成了代表个人和家庭新生的表征。现在则有所不同,媒体上常见有关“学位贬值”的讨论,而相对而言,也很少看到职高或技工学校的录取通知书被拿出来说事儿,这是技能教育与学历教育厚此薄彼的产物,说明我们社会的人才录取与评价标准,还相对单一。
更何况大家已习惯了电子化的邮件交流方式。特别是到国外念书的学生,录不录取,一封email见分晓,唯一差别,不过是有条件录取(conditional)还是无条件(unconditional)录取罢了。相对于录取通知书的形式感,它的防伪性变得更重要。通过电子化手段,很多国外高校的录取通知书附加了电子身份识别功能。这对于严防冒名顶替上大学,维护高考招生公平公正,似更具借鉴价值。
领到高考录取通知书,是人生新阶段的开始。高考过后,总是几家欢乐几家愁。虽说如今高考录取率已经达到八九成,这么算起来,全国依然有百万以上的人无缘继续求学。成功者举杯相庆的同时,高考失意者的情绪与心理状况,也应该受到关注,这是我不赞成过度渲染录取通知书选美大赛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