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观察:厦门公民科学素质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仍有提升空间
公民科学素质是国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国务院日前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提出,2025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将超过15%,为我国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推进全民科学素质建设明确了行动指南。未来五年公民科学素质水平超15%目标如何实现?“十四五”时期有哪些实招让科普更加深入大众生活?我们一起来关注。
2025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将超15%
据介绍,自2006年《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实施以来,我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取得显著成效,2020年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10.56%,为创新发展营造了良好社会氛围。但问题和不足依然存在。如科学素质总体水平偏低,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科学精神弘扬不够,科学理性的社会氛围不够浓厚;科普有效供给不足、基层基础薄弱等。
纲要提出了“十四五”时期的新目标,2025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超过15%,各地区、各人群科学素质发展不均衡明显改善。2035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25%,城乡、区域科学素质发展差距显著缩小,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奠定坚实社会基础。
从“大水漫灌”转向“精准滴灌” 5类人群重点发力
纲要以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创新提出青少年好奇心、农民科技文化素质、老年人信息素养等方面的抓手,部署针对青少年、农民、产业工人、老年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5类人群的科学素质提升行动,推动科普由“大水漫灌”转向“精准滴灌”。
以“一小一老”为例,此次将“保护学生好奇心,激发求知欲和想象力”写进了纲要文件,更加重视在孩子心中根植科学梦想、培养科学兴趣。纲要要求,提升基础教育阶段科学教育水平,引导变革教学方式,倡导启发式、探究式、开放式教学;完善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引导有创新潜质的学生个性化发展;将科学精神纳入教师培养过程,提升教师科学素质。
当前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64亿,老龄化程度加深和信息化转型加速,让老年群体科学素质短板愈发凸显。为帮助“银发族”跨越“数字鸿沟”,纲要首次提出老年人科学素质提升行动,实施智慧助老行动,普及智能技术知识和技能,提升老年人信息获取、识别和使用能力,有效预防和应对网络谣言、电信诈骗。
从供给不足不均转向高质量发展 构筑科普共同体
与公众日益增长的科普需求相比,科普供给仍存在问题。对此,纲要部署了5项重点工程。具体来看就是,要建立科技资源科普化机制,加强科技创新主体开展科普的政策保障;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深度融合,推进智慧科普建设,发展科幻产业;加强科技馆等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能力等。
新闻观察:厦门公民科学素质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仍有提升空间
今天来到演播室的观察员是熊伟,什么是科学素质?提升公民的科学素质意义在哪里?
公民应该具备的科学素质,是指我们要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并能够使用应用科学处理实际问题。科学素质应该是我们每个人的基本素质,往小里说科学素质能够解决我们生活中不少问题。往大里说,我们国家进入科技发展第一方阵要靠创新,就必须要加快科技自立自强的步伐,这更离不开科学素质。
根据中国科协发布的“十三五”末期,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厦门市公民科学素质比例达到14.4%,位列全省第一。这个数字目前已经高于全国水平,可见我们厦门在科学普及方面做的还是不错的,但我们在新闻中也看到了,针对农民、老年人等群体,我们依旧还有努力的空间。
在科学素质提升到过程中,最怕的是什么?
最怕的就是披着科学外衣的“伪科学”,前段时间鸡蛋返生这个话题冲上了热搜。某个职业培训学校的校长发布了一篇论文,内容就是可以让已经煮熟的鸡蛋变回到生鸡蛋还能孵化小鸡。乍一看一个学校的校长发布的论文应该是具有科学性的,但这样的内容不经让大家唏嘘,当然这件事相关部门已经介入调查。像这种伪科学的事情,还盯上青少年和一些家长,前些年一些激发超能力快速运算、量子波动速读等打着这种旗号的青少年培训班层出不穷,这其中不少都是打着科学的旗号,实则通过伪科学敛财。像这样的事情,除了相关监管部门发力之外,提升全民科学素质更重要,要通过科学素质的提升让“伪科学”没有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