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展红旗(四):横扫千军如卷席

厦视新闻 2021-06-22 19:52:51

2021-06-22 19:52:51

继续来看系列报道《风展红旗》。1930年10月起,蒋介石集中兵力向红军和革命根据地发动了多次大规模“围剿”。劣势兵力和落后装备如何战胜强大敌人?红军在反“围剿”斗争中,“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集中兵力、各个歼敌,摸索出了一套战略战术思想。今天我们带您一起走进反第二次大“围剿”的战场,感受红军面对国民党二十万正规军,却能“横扫千军如卷席”背后的故事。

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1931年夏)

白云山头云欲立,

白云山下呼声急,

枯木朽株齐努力。

枪林逼,

飞将军自重霄入。

七百里驱十五日,

赣水苍茫闽山碧,

横扫千军如卷席。

有人泣,

为营步步嗟何及!

1931年4月,蒋介石不甘心于第一次“围剿”的失败,纠集二十万大军,对苏区发动第二次大“围剿”,从江西吉安到福建建宁,东西八百里,布成一条弧形阵线,向苏区步步进逼。红军三万兵力,以寡敌众,是走还是打?

建宁县红色文化研究会会长 黄建平:毛泽东分析了第二次反“围剿”,虽然蒋介石的兵力众多,20万,但是基本上不是他的嫡系部队,很多都是从北方调来的一些杂牌军,北方来的,对于我们南方的气候地理不大适应,所以说应该讲战力不是很强。我们红军刚刚取得了第一次反“围剿”的胜利,士气正旺,还有我们苏区有很好的群众基础,苏区的地域我们非常熟悉,所以说完全可以继续诱敌深入,在这个苏区内粉碎敌人的“围剿”。

全国党的建设研究会特邀研究员、福建省委党校二级教授 李新生:这个时候,毛泽东同志和朱德同志领导的红四军,就采取了避强击弱这么一种策略,先打最弱的,再来打其他部队,从赣南后来一直打到闽西。

因地制宜,诱敌深入,在运动中发现敌军弱点,找到突破口,红军在毛泽东、朱德的指挥下,集中兵力,各个歼敌,从5月15日到30日,短短十五天横扫七百里,连打五个胜仗,以歼敌3万余人、缴枪2万余只的辉煌战果,胜利粉碎了敌人的第二次“围剿”。“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毛泽东用气势磅礴的诗句,记录下这次鼓舞人心的胜利。

全国党的建设研究会特邀研究员、福建省委党校二级教授 李新生:第二次反“围剿”的胜利,说明了一个道理,就是我们既要有高昂的战斗勇气,也要有长远的战略眼光,更还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我们现在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们就要从这首诗里面去汲取营养,就要学会毛泽东同志那种敢于找突破口,善于斗争,而且具有全局观念的思维,来谋划全局,谋划我们当下的工作。

“建宁城战斗”是第二次反“围剿”取得最后胜利的一仗,也是红军在三明境域内取得最大胜利的一仗。建宁大捷当晚,毛泽东在建宁主持召开红一方面军总前委第五次会议,并做出了两个重要决定,成立红一方面军红一、红三军团两个山炮连和红一方面军无线电总队。

建宁县红色文化研究会会长 黄建平:前面的话,我们红军根本没有这种成建制的炮兵,可以讲我们人民军队的。炮兵成建制的发起时间,就是在建宁,打下建宁城以后,国民党56师无线电总队,全体人员都携带设备投诚了,红一方面军无线电总队成立起来,就是让我们红军增加了“顺风耳” 等于说我们能力就更强了。

战争硝烟远去,红色记忆永存。作为中央苏区的核心区、中央红军长征的出发地之一,三明3.7万人参加红军,1.12万人踏上长征,最终到达陕北只有76人,为中国革命作出巨大贡献。红旗不倒,靠的是人民战争,毛泽东在反“围剿”时就已经意识到了。

建宁县红色文化研究会会长 黄建平:他对我们中国革命的性质,有了进一步的思考,可以体现在他这首词的里面一句,比如说“枯木朽株齐努力”,“枯木朽株”就是(比喻)平民百姓,要靠他们一起来努力,这就是他的一种人民战争思想的诗词化表述。

中央苏区红色旅游联盟秘书处常务副秘书长 曾广荣:

(当时建宁县)7万多的人民,竟然有7000多人参加革命,长征胜利以后只剩了4人,建宁人民为革命胜利奉献非常巨大,今天来之不易的生活,就是因为中央苏区革命老区人民,作出非常大的奉献,他们那种坚定信念,对于现在我们的爱国主义教育,是非常好的一个素材。

打开看厦门APP获得更多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