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安区完善文明创建长效机制,弘扬时代新风,荣获“省级文明城区”称号
夜幕降临,东西溪畔亮起万家灯火,绿树葱茏、道路整洁、秩序井然,人们纷纷走出家门,感受夏夜清风的微凉与古城的宜人。随着文明创建工作的持续推进,同安向人们展现出更多美好的场景。
日前,记者从同安区获悉,在省委文明办发布的《福建省2018-2020年度省级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校园、文明家庭名单》中,同安区被授予“省级文明城区”的荣誉。
文明创建只有“进行时”没有“休止符”。站在新起点,同安区将继续创新探索,完善文明创建长效化机制,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建设弘扬时代新风,推进移风易俗,传递爱心,塑造优秀志愿品牌,为富美新同安全方位高质量发展超越提供强大的文明支撑。
创新机制凝聚合力
激活城市管理“末梢神经”
“我们小区电梯里有不少小广告,请督办一下。”“收到,督导人员马上赶赴现场核实处理。”5月16日上午,家住同安区大同街道城西社区的居民林碧航在“同安文明卫士”微信公众号上,发了几张照片反映情况,几秒钟后网格员和社区干部就给予回复。不久后,问题得到解决,林碧航也收到反馈。
“问题上报渠道便捷、问题处理高效,这个机制很贴心!”林碧航兴奋地说,自己就像一名城市管理监督员,文明创建参与感爆棚。
发生在大同街道的一幕,其背后体现出近年来同安在城市管理上的可喜变化:城市管理从个别部门主导变成群众参与管理,人人参与文明创建在同安成为常态。而带来这一变化的利器,是同安区创新探索“互联网+文明创建”打造的“同安文明卫士”电子考评督查平台。
一个个细节,一条条信息,折射出同安居民监督、参与城市管理的责任与热情……越来越多市民群众化身文明卫士,激活了城市管理的“末梢神经”。
“该平台将市容、环卫、绿化、市政、交通、‘两违’、环保、消防等多项城市管理职能纳入文明城市创建日常监管范围,覆盖面广。”同安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平台的建立,也促进各部门之间相互协作、互相借力,减少推诿扯皮现象,化解城市管理中的死角,工作推动更细致、更有成效。
数据显示,目前,同安区文明卫士督查平台企业号、公众号关注及注册人数双过万,月均上报、处理城市管理事件1.5万多件,整改处理率达到98.5%,文明创建能力提升显著。
创建文明城市,贵在坚持,成在常态。为推动文明创建常态化,同安区在建立了统筹协调联动机制、监督反馈机制、挂钩联系推动机制、应急响应机制的同时,还完善“月点评”等常态化创建考评机制,落实“三项清单”制度和防“回潮”机制,开展“全覆盖、走透透”式的督查,倒逼相关部门不是只在年末复审时才“冲冲刺”,而是在平时就“加加油”。
聚人心弘扬时代新风
为文明创建插上新翅膀
宽阔平坦的水泥路、闽南风格的古民居、格调高雅的文化长廊……走进同安区洪塘镇苏厝村,宛如走进一幅清新亮丽的水墨画中。昨日上午,记者来到荣登“第六届全国文明村镇”名单的苏厝村,探访该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内的农家书屋,书声琅琅,琴声悠扬,文明新风扑面而来。
“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东风的吹拂下,有了农村书屋,村里打麻将、喝酒吵闹的人少了,整个村庄的文艺气息浓厚了,风气也越来越好了。”苏厝村相关负责人介绍,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苏厝村还将《苏氏家训》印刷成册,开展经典家训诵读、亲子读书活动、座谈会等活动,并设置“道德讲堂”,邀请专家、宣讲团队等进行宣讲,让村民们汲取苏氏文化精髓,提升精神文明素养。
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作为全国第二批新时代文明实践试点区,同安区已全面建成1个中心、8个实践所、139个实践站,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出由“实践站”延伸到“实践岗”的做法,打造四级实践架构,因地制宜打通文明实践“最后一米”,激发群众文明实践新活力。
“群众在哪里,阵地就开辟到哪里。”同安区委文明办相关负责人介绍,除整合文明实践站室内功能场所资源外,同安区还将文明实践阵地向村(居)各公共空间延伸、整合、拓展,把田间、林地、茶园、小巷等转化成一个个鲜活的阵地岗。同时,实施“文明实践邻长制”,让文明实践由“独角戏”变为“大合唱”,激发群众“携手创家园”活力。
如今,在银城大地已建设近千个实践阵地岗,新时代文明实践已经在基层遍地生根发芽。但精益求精的同安区,仍不止步,在全市率先开发“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智慧云平台”,以科技赋能,打破文明实践和群众之间的“时空距离”。
“点单—派单—接单—评单”,通过“智慧云平台”设立“百姓微心愿”“我要发布”等模块,让百姓“所需、所求,乐于做、乐于帮”的事能轻松通过云端及时发布、对接,有力推进志愿服务对接精准化、便捷化。
此外,同安区还深化“智慧云平台”与“融媒体中心”融合,提高广大群众对文明实践的知晓率、参与率,以文化人、成风化俗。
移风易俗基层善治
文化浸润涵养文明乡风
“移风易俗这项政策太好了,省钱省力,遏制了铺张浪费的恶习,总算是把压在我们老百姓心头的重担卸下来了。”这是近年来,同安区持续抓好移风易俗工作,许多同安群众的共同心声。
作为全市农村面积最大、农村人口最多的行政区,同安区针对部分村(居)举办民俗日活动挥霍浪费、婚丧喜庆大操大办、攀比成风等陋习,积极主动作为,紧抓党员干部等“关键少数”,切实将移风易俗减轻群众隐性负担作为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重要举措来抓。同安区委文明办、区纪委等部门还开展移风易俗联合督查,抓住“关键少数”刹歪风、抓住“关键日子”堵陋习、抓住“关键环节”促规范。
“移风易俗 文明节俭”“办喜事浪费可耻 树新风不丢面子”……银城各处,宣传移风易俗的标语随处可见。倾听民声,顺应民意、抚慰民心。同安区还通过问政于民、建章立制、一村一策、明察暗访等方式,充分发挥红白理事会、老人会、乡贤理事会等基层自治组织的努力,形成镇、村、协会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并借力技术创新“互联网+”,织密立体监督网,有力推动移风易俗工作的开展。
近年来,同安区累计为群众节约13. 8亿元,群众对同安开展移风易俗知晓率、支持率、满意率也不断创下新高。
“移风易俗实现了群众减支明显、社会风气得到净化、社会秩序更趋稳定、基层组织作用有力增强等成效,是一项顺民意得民心的工作。”同安区文明办相关负责人表示。
破立并举、正本清源。同安区深知只有弘扬时代新风,才能更好地抵制腐朽落后文化侵蚀,因此深化全社会理想信念教育,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和时代新风,推进文明家庭建设,深化传家训、立家规、扬家风活动,培育乡土文化人才,弘扬乡贤文化,不断夯实文明乡风基石。
多方携手爱心传递
点亮银城志愿服务品牌
沿着同安东西溪漫步,一路皆是风景。然而在繁花绿树、整洁街景间,一座城市的魅力,不仅在于外表,更体现在“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城市温度。近年来,在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中,同安区大力推动“爱心厦门”建设,志愿服务蓬勃发展,志愿队伍不断壮大,志愿服务质量快速提升,“同安红”已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阿婆,最近身体可好?这是您喜欢吃的酥饼。”“五一”假期,同安爱心志愿者们利用节假日,再次来到孤寡老人陈奶奶家送温暖。“孩子们,谢谢你们的关心,我很开心,饭量也很好。”陈奶奶边说,边拿出龙眼干来招待大家。小小的农家庭院内传来阵阵欢声笑语。
实际上,这样感人的爱心故事,在同安每天都发生着。爱心志愿者和爱心企业各尽所能,解决群众困难;文艺志愿者走进偏远山村,用演出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数据显示,同安区现有注册志愿服务队600多支,注册志愿者6.2万多人,共开展志愿服务项目约7000个,持续开展服务项目180多项。
壮大志愿队伍的同时,培育品牌项目同样是同安区的重头戏。“益同来”“儿童五防”“父母学堂”“流动家长会”“高山上的阅读”等精品活动的推出,不仅为志愿服务搭建了平台,也吸引和惠及了广大参与的民众;“最美志愿者”“最美新同安人”“最美志愿服务组织”等一系列具有同安特色、彰显志愿者风采的评选宣传,也有力强化了“同安红”志愿服务品牌项目。
此外,同安区还将“爱心厦门”建设与志愿服务紧密结合,开展“爱心四季”主题行动,广泛汇聚社会各界爱心力量,完善“爱心屋”建设,着力打造富有同安特色的爱心链条,让爱心循环,为富美新同安建设奉献爱心力量。
城市因文明更显活力,文明在城市蒸蒸日上。如今,志愿精神已播下种子,悄悄植根于广大同安人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