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黑土地(一):探寻红色足迹 不忘来时路
日前,"两岸记者走边疆暨庆祝建党百年"联合采访活动在黑龙江顺利结束。来自海峡两岸的20余位媒体记者、自媒体人及青年拍客踏上黑土地,追寻百年"红色印记"。今天(6月12日)起,我们推出系列报道《走进黑土地》,从抗联烽火到万里河山,一起感受黑龙江的历史与人文。第一集,我们就从黑土地上的抗联精神说起。
东宁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是中俄边境的一座小城,日军侵华期间,为防御和入侵苏联,在中苏边境修筑了17处军事要塞,东宁要塞就是其中之一。从1934年开始,陆续有17万中国劳工与中国战俘被日军强征到东宁,修建了南北90多公里,纵深50多公里的军事要塞,期间劳工们遭到了非人的虐待,死伤者不计其数,当时,劳工们与东北抗日联军多次奋起反抗,与日军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战斗。
东宁要塞博物馆研究员 王宗仁:所谓东北抗联精神主要是体现在我党领导下,实行多民族、多党派联合抗击日本帝国主义而取得的伟大抗战胜利,虽然战争已经结束了80多年尽管岁月消磨、尽管历史变迁、尽管物是人非唯有精神永存。
为了解东宁人民的抗日斗争,参与联合采访的两岸媒体人,来到东宁要塞博物馆,虽然当年的苦难已深埋在时间深处,但一张张历史照片和展品,让大家又走入了这段历史,耳边仿佛又回荡起那奋起反抗的呐喊声。
海峡两岸杂志社浙江分社社长 柳炎天:东宁要塞的一切都记录了日本侵华的铁证,同时也记录了我国抗联战士和苏联红军,一起用鲜血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战斗历程,我们两岸媒体在如此近距离地,感受日军侵华所犯下的滔天罪行,我们同时对反法西斯先烈有着更加崇高的敬意。
牡丹江畔,八女投江纪念碑也在提醒人们记住另一段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1938年10月,八名抗联女战士,为掩护主力部队转移,被日寇围困于牡丹江支流乌斯浑河边。她们宁死不屈,英勇战斗,直到打光最后一颗子弹后,集体沉江、壮烈殉国。
虽然硝烟早已散去,但黑土地上,革命先烈们视死如归的精神与民族气节,值得后人永远铭记、感恩。
海峡两岸杂志社浙江分社社长 柳炎天:我们要尊重历史,并且铭记历史,因为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