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出台深化拓展“爱心厦门”建设2021年工作举措

厦门日报 2021-05-31 14:37:59

2021-05-31 14:37:59

五大新领域 五大行动 四大机制

爱心举措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

厦门出台《深化拓展“爱心厦门”建设2021年工作举措》

厦门日报讯(记者 黄 怀)2021年是“爱心厦门”建设拓展年。近日,市委办、市政府办联合出台《深化拓展“爱心厦门”建设2021年工作举措》,巩固提升“爱心厦门”建设工作阶段性成果,围绕进一步深化爱心行动,优化完善工作机制,丰富拓展工作领域,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用“爱心厦门”建设的丰硕成果,为更高水平建设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提供有力支撑。

丰富拓展“五大新领域”

在“爱心厦门”建设今年的工作举措中,进一步丰富拓展爱心工作“五大新领域”,包括:法律援助、人道救助、社会保障、善于引导宗教界参与和家庭关爱等领域,在更宽领域、更高水平上拓展“爱心厦门”建设。

●法律援助领域:试行法律援助律师积分管理办法,建强市级法律援助志愿者队伍,建立法律援助律师准入和退出机制,加强业务培训和日常管理,提高法律援助律师办理案件的水平和质量。针对一些老、弱、病、残、幼等行动不便的特殊群体法律援助申请人,提供办理法律援助手续“上门服务”。拓宽爱心法援通道,推广“厦门法律援助援务通”小程序,拓展12348法律咨询平台,让公平正义的阳光照亮每一个人。

●人道救助领域:持续组织实施“红十字博爱送万家”、世界防治麻风病日慰问、红十字大病救助、红十字专项基金救助等系列救助行动,提升改造红十字“博爱超市”,不断扩大受益面。加大精准扶贫和人道救助力度,积极联系爱心企业合作打造惠民项目,为特殊困难群众兜住生命和健康保护底线。

●社会保障领域:实行困难群体实名制管理服务机制,推行线上(精准信息投放)+线下(基层帮扶行动)结合模式,开展充分就业社区工作,采取灵活就业和公益性岗位社会保险补贴等措施,对就业困难人员实行帮扶,帮助促进困难群体增收。打造“情暖人社”爱心品牌,促进技能水平提升与就业;打造“爱心医保”品牌,大力开展“爱心医保进社区”“送医送药到基层”义诊等活动,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引导宗教界参与领域:厦门发挥宗教类慈善组织作用,引导宗教界持续开展“‘慈悲心·翰墨情’新春慈善书画义卖”、“慈善午宴”、慈善年夜饭、慈善义诊施药、义务献血等一批有特色、有实效、有影响的慈善公益活动,积极参与“爱心厦门”建设。

●家庭关爱领域:深入开展计生特殊家庭帮扶、关爱失独老人活动,营造全社会关心关爱妇女儿童的良好环境。深入开展寻找“最美家庭”活动,结合国际家庭日、六一儿童节等节点,评选不同类型的最美家庭典型,让勤廉立家、美德沐家、平安定家、关爱互助等理念深入千家万户。为全市(18-60岁)低保妇女购买安康保险,着力减轻患病妇女的家庭经济负担。完善暖心行动制度,初步实现关怀失独家庭全覆盖。

据了解,厦门立足群众所需所盼,探索“爱心厦门”建设与社会治理创新的有机结合,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爱心品牌,推动“爱心厦门”建设工作继续走深走实,为文明城市创建、社会治理创新赋能加力。

深化落实“五大行动”

今年厦门持续深化落实爱心助残、爱心济困、爱心敬老、爱心扶幼、关爱特殊岗位工人等五大关爱行动,聚焦重点、精准发力,把资源和力量投向最急需的人群、最迫切的领域,让每一位最需要帮助的群众都能感受到爱的温暖。

“爱心助残”行动

开展家庭“喘息服务”试点工作

减轻重度残疾人家庭照护压力

以爱筑屋,以爱助残,以爱暖城。厦门通过优化升级“爱心屋”建设运营,规范“爱心屋”日常管理,扩大爱心助残消费,助力残疾人就业增收等方式,拓宽残疾人就业增收渠道,让道德之美、向善之魂在爱心屋中传递。提升市仙岳医院收治能力及设施建设水平,加快推进市仙岳医院二期改扩建项目,力争在2021年底开工建设。修改完善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政策,扩大补贴对象范围、减少申请材料、进一步规范审批流程等。对未进入定点机构托养且生活不能自理的重度残疾人家庭开展“喘息服务”,进一步改善和减轻残疾人家庭照护压力。

厦门还优化残疾人无障碍出行环境,对20辆公交车进行无障碍改造,实现出行方式无障碍衔接,为残疾人出行创造便利条件。完善公共服务场所无障碍环境建设。加大对镇(街)、村(居)便民中心、公园、医院、文体场馆、银行等公共服务场所无障碍改造力度。推动残疾人居家无障碍(适老化)改造全覆盖。有爱无“碍”,为残疾人居家生活提供极大便利。

“爱心敬老”行动

年内改建完成10个

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设施

生活在厦门的老年人幸福指数很高。今年厦门健全老年人社会保障体系,积极推进《厦门经济特区实施老年人权益保障若干规定》出台,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落实退休人员养老保险待遇调整及相关政策,为辖区60周岁以上的户籍老年人投保意外伤害险。

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在社区层面加速发展“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进一步完善“一刻钟养老服务圈”配置,年内改建完成10个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积极推动高端养老项目建设,加快泰康高端养老项目建成投用、推进建设太保高端养老项目。

老人健康是千家万户之福,也是社会文明的标志。厦门做好医养护相结合的养老服务工作,推动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服务机构全面签约合作。强化老年人健康管理,做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65岁以上签约老人提供日常随访、定期检查及健康管理等服务;为80岁以上签约老人及失能半失能签约老人每年免费提供不少于1次的上门出诊服务,为有需求的康复患者提供康复训练和康复治疗服务。推动二级以上综合医院设立老年医学科、三级中医院设立康复科。打通“堵点”,消除“痛点”,更好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的健康需求。

完善老年人关爱服务,开展智慧助老行动。鼓励引导服务窗口单位提供线上服务与线下渠道相结合的方便老年人的服务,智能技术运用相关内容纳入老年大学、老年学校的学习课程。为老年人游览公园旅游景区提供优惠、优待服务,因地制宜增加老年人的活动场所。

“爱心济困”行动

完善临时救助制度

确保困难群众及时得到救助

在建设“爱心厦门”的过程中,通过“爱心济困”行动,不断健全完善困难群众关爱体系,把爱心温暖送到需要帮助的每一个人。今年厦门完善社会救助政策,适时提高低保标准。出台提高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标准。实行动态调整机制,把特困、孤儿等困难群体保障标准与低保标准相衔接。完善临时救助制度,确保困难群众及时得到救助。

就业是民生之本。厦门加强就业帮扶,采取社会保险补贴、岗位工资性补贴、创业担保贷款贴息等措施,对就业困难人员、残疾人实行优先扶持和重点帮助。支持灵活就业和鼓励拓展新就业形态,开发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大龄失业人员、零就业家庭和具备劳动能力的残疾人等重点群体,全方位服务未就业毕业生。

“爱心扶幼”行动

完善24小时学生心理援助热线

普及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提高残疾儿童帮扶标准,调整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年龄和补助标准。加强困境儿童帮扶力度,提升关爱困境儿童服务能力,打造当地特色的儿童福利保障和关爱服务品牌,进一步推进“福蕾行动计划”,做好农村留守儿童结对帮扶,点亮困境儿童、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灯”,让他们“破茧成蝶”,拥有更加灿烂的明天。

深入开展爱心助学,推进在厦就读小学到大学的贫困家庭学生国家助学金、生活补助金发放全覆盖。关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面向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发放各类奖学、助学金。助力各城中村公益图书馆良好发展,为城中村青少年创造良好阅读环境和公益主题教育平台,让每个孩子都能沐浴在爱的阳光下健康成长。

关注青少年人群心理健康。开展青少年常见心理问题及疾病评估服务,提高心理疾病的识别率和及时治疗率。实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质量提升行动,积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特色校园活动,构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开展青少年心理咨询服务工作,完善24小时学生心理援助热线。让身边的每个孩子都能“心中有爱,眼里有光”。

关爱特殊岗位工人行动

按照基础工资的12%

为在外租房的环卫工人发放补贴

一碗清凉解暑的四果汤、一句由衷的问候、一声真诚的道谢,虽然简单朴素,却能让辛勤工作的劳动者感受到满满的关爱。

厦门进一步加强爱心驿站建设,挖掘有条件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力量设置爱心驿站,基本满足一线环卫工人的工间休息需求;继续扩大“交通一家亲”爱心驿站建设,实施规范化、信息化提升改造,打造交通运输系统“交通一家亲”爱心驿站品牌。

进一步改善住房问题,落实租金补贴方案。落实《厦门市道路环卫、公路养路清扫保洁一线工人住房租金补贴实施方案》,根据租房合同或协议,按照基础工资的12%为在外租房居住的环卫工人发放租金补贴。进一步增设倒班宿舍,对具备条件的现有环卫设施进行提升改造,增设环卫倒班宿舍;对具备配建和提升改造条件的用地统筹安排,做好环卫倒班宿舍的配建或改造。

进一步保障工资福利待遇,确保一线环卫工人的基础工资(不含奖金、津贴、补贴、加班加点工资)不低于厦门最低工资标准的130%。落实“五险一金”和健全风险保障机制。落实福利保障,按规定发放加班补贴、高温津贴和各种节日福利。

加大关爱激励,开展形式多样的关爱活动。褒扬优秀环卫及养路工人。进一步丰富每年的环卫及养路工人节内容,在环卫及养路工人节为全市在岗环卫职工发放过节费;表扬一批先进,包括“先进集体”“十佳美容师”“市容环卫管理先进工作者”“优秀环卫职工”等,为其发放奖励金,并视情组织外出疗养或学习考察;为连续工龄满25周年和30周年的环卫职工一次性发放奖励金。扩大关爱对象,扩大“关爱特殊岗位工人”群体范围。适时考虑公交司机等其他交通行业特殊岗位人员纳入“关爱特殊岗位工人”群体,扩大一线工人群体范围,让更多一线工人享受“爱心厦门”的温暖。

优化完善“四项机制”

爱心,是厦门这座城市的精神底色。在巩固提升已有经验做法的基础上,厦门进一步创新载体,完善爱心结对、倡导爱心捐献、优化爱心志愿服务、营造爱心文化机制,深入推动“爱心厦门 ”建设。

优化“爱心结对”机制,策划生成“我为群众办实事·爱心”项目

结对认亲,爱心涌动。厦门精准高效开展结对帮扶,以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为载体,积极策划生成“我为群众办实事·爱心”项目,向重点帮扶人群提供更有针对性、实效性的结对帮扶关爱,切实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打造爱心品牌。

倡导“爱心捐献”机制,形成“人人向善、人人可善”的爱心风尚

扶贫济困、乐善好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厦门弘扬爱心慈善文化,推动爱心慈善文化、爱心慈善活动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家庭。形成“人人向善、人人可善”的良好爱心慈善风尚。

认真落实爱心捐赠褒扬制度,推选一批“慈善爱心大使”、“慈善爱心家”、“慈善爱心世家”,让慈善事业激发爱心能量。

深化“爱心志愿服务”机制,探索实施“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

从一个人到一座城,志愿服务在鹭岛已蔚然成风。厦门拓展爱心志愿服务阵地,提升志愿服务驿站形象。力争到2021年底,社区、公共场所志愿服务驿站加挂“爱心”标识数量达到500个。提升爱心志愿服务水平,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打造爱心志愿服务品牌项目,广泛开展邻里守望、邻里互助、扶贫助困等志愿服务关爱行动。

探索实施“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建立志愿服务时间存取机制,通过低龄老年人为高龄老年人服务,减轻社会养老压力。积极实施道德典范嘉奖礼遇制度,邀请优秀志愿者参加各级党委、政府或有关部门举办的庆典、纪念活动等,树立向善向上的鲜明价值导向。

强化“爱心文化营造”机制,大力营造浓厚“爱心厦门”社会氛围

厦门推进爱心主题公园、爱心驿站、爱心文化景观小品、江头爱心公园等景观建设,推动“江华爱心赋能经济一条街”建设,丰富爱心元素,弘扬爱心文化,引导更多社会力量投入“爱心厦门”建设。

【数字】

完善“一刻钟养老服务圈”配置,年内改建完成10个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设施。

对20辆公交车进行无障碍改造,实现出行方式无障碍衔接,为残疾人出行创造便利条件。

力争到2021年底,社区、公共场所志愿服务驿站加挂“爱心”标识数量达到500个。

打开看厦门APP获得更多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