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还看今朝:传承海堤精神 砥砺初心使命
欢迎回来,《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还看今朝》,15日带您重温海堤精神。1953年,厦门第一条跨海通道高集海堤开工建设,一万多名劳动人民,历时两年三个月的时间,“移山填海”造出一条长2212米的跨海长堤,打破了厦门岛原本封闭的地理环境,积极促进厦门社会、经济、文化、国防等各领域快速发展。半个多世纪过去,如今的厦门已经拥有5条跨海通道,翔安大桥、海沧隧道等一批跨海大通道也在加紧建设中,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助力厦门跑出发展加速度。
最近一段时间,厦门海堤纪念馆的工作人员林建斌,几乎每天都忙着接待前来参观学习的党员群众。尽管对厦门海堤的历史早已烂熟于心,但每每讲起每一张老照片、每一样老物件背后的故事,林建斌仍然心潮澎湃、倍感自豪。
1950年,地处战斗前沿的厦门岛,军事形势紧张,但由于交通不畅,很多军事装备无法运抵,军民的饮用水也成了大问题。为了巩固国防、促进发展,海堤建设被提上了议事日程。1953年6月,高集海堤正式开工建设,当时没有大型机械设备可用,建设者们就依靠双手和简单的工具,轰轰烈烈地开启了这项“移山填海”的伟大工程。面对天上的敌机轰炸和恶劣的自然条件,建设者们没有丝毫退缩,几百斤的石块,姑娘也来一起扛,条石插砌护坡、行船竹笼快速抛石法、海底轨道整平法为世界首创,水下爆夯更是世界级的发明,厦门海堤提前于1955年9月建成通车,创造了世界海堤建设史的奇迹。
厦门海堤纪念馆管理科科长 林建斌:当时在党的领导之下,我们的万余职工就发扬了不怕死,敢于战天斗地的这种精神气概我们完成了这项工程,而且是提前一年,使得鹰厦铁路得以提前一年通车。
半个多世纪过去,如今的厦门,道路四通八达,“四桥一隧”等跨海通道让厦门岛伸拳成掌,构建起跨岛发展新格局。而永不褪色的海堤精神,仍在一代代传承,成为无数桥隧建设者和特区人民砥砺初心使命、激发奋斗精神的内核动力。
在与高集海堤相隔不过百米的厦门大桥改造加固项目现场,项目总工程师邓辉,正在对刚刚完成的模板加固工序进行验收。作为土生土长的厦门人,从事桥隧建设工作的邓辉对海堤精神颇有感触。他说,当年在如此艰难的条件下,前辈们创造出至今看来仍很先进的施工工艺,破除万年艰险变通途,这份精神,值得年轻一代党员、建设者学习与传承。目前他所在的厦门大桥改造加固项目,左幅道路的边翼缘破除工作已全部完成,道路加宽工作超过四分之一,预计7月份将全面转向右幅道路施工。接下来,他将充分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力争项目在明年春节前全部完工。
中交一公局集团厦门大桥改造加固项目总工程师 邓辉:让我们这些党员先锋队,以及我们这些项目上的技术骨干,来做好带头作用,把当时那种吃苦耐劳精神,继续一代一代传下去。
包括厦门大桥在内的“四桥一隧”,为推进“岛内大提升、岛外大发展”构筑起一条条交通大动脉。而凝聚了无数建设者心血和社会各界力量的高集长堤,经过改造也成为轨道交通1号线的一部分。不仅如此,我市还在不断完善“两环八射”快速路网,打造区域交通枢纽。第二东通道翔安大桥便是“两环八射”快速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据了解,翔安大桥A2标自开工以来,项目第一时间就把党支部建在了工地上。来自天南海北的党员建设者,日夜奋战在项目一线,在日常的党建活动中,也受到了海堤精神的浸润。
中交二航局厦门第二东通道A2标项目常务副总工程师 张晓光:海堤精神里面团结奉献,科学创新,还有自强不息的这些元素,对于每一个它自己独特意义的工程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元素。
下个月,翔安大桥将迎来工程建设的重要节点,首跨钢箱梁吊装即将启动。矗立在海面上的这两个桥墩,是海中区的第18号和19号墩,也是海中区最高的桥墩,分别高40米和38米,首跨钢箱梁就将架设在这两个墩之间。
翔安大桥首跨钢箱梁长108米,跨度90米,重2900吨,目前已在上海振华重工设于江苏南通的生产基地完成预制,计划于5月27号“出海”启运。与此同时,中交二航局为这次钢箱梁吊装专门准备的吊具,也在翔安的海翔码头加紧拼装,光吊具就是一个庞然大物,它长53米、宽23米,高50米,重近500吨,目前已完成一半的基础拼装。
中交二航局厦门第二东通道A2标项目副经理 邓玉鑫:我们计划月底完成吊具的拼装,钢箱梁吊装预计在6月上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