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步一脚印发现老厦门】龙泉巷:以泉闻名 古渡口见证海边的繁华

特区新闻广场 2021-05-04 21:59:07

2021-05-04 21:59:07

今天(5月4日)的《一步一脚印发现老厦门》系列报道,我们带您去集美杏林的龙泉巷逛一逛,这条历经百年沧桑的古巷,也见证了半个多世纪以来,杏林的迅速发展和华侨对家乡的热爱。接下来我们就跟着记者和一位闽南文化研究者走进龙泉巷。

集美区闽南文化研究会会长 黄坚定:我们右手边这是龙山宫(巷子)起点原来有一口白泉井,白泉井和龙山宫头尾各取一字,所以叫龙泉巷。

黄坚定,是集美区闽南文化研究会会长,从小生活在集美的他对龙泉巷再熟悉不过了。龙泉巷在杏林南路附近,最早以泉水出名。

集美区闽南文化研究会会长 黄坚定:长达一千多米的巷子里面,有非常多水井而且是非常珍贵的淡水井,这一带原来都是在海边,淡水井是非常珍贵的资源,原来有很多做豆腐的酱油厂,都是取自于龙泉巷里的这些清泉。

虽然现在没有人使用井水了,但巷子里这些大大小小的古井,似乎在向我诉说着当年这里热闹的烟火气息。巷尾的这座龙山宫里面供奉着妈祖和保生大帝,黄坚定,当年巷尾这里紧临大海,将龙山宫建在这里,就是为了保佑出海的渔民。虽然由于城市建设,现在这里已经沧海桑田,但在巷子里,还能找寻到当年古渡口的印迹。

集美区闽南文化研究会会长 黄坚定:这个榕树(的位置)在明清时期就是个古渡口,海水是到这个地方来的,我们的村民在明清时期,就是在这个古渡口通向东南亚。

曾经的古渡口算是公共码头,在这附近,当年的大户人家还有私家码头。

集美区闽南文化研究会会长 黄坚定:这个大门口,通常是敞开式的,为什么围了栏杆,因为在100多年前,我们所站的地方就是海面了,这桩就是栓船用的,我们现在看到门口是一辆汽车,但是在100年前,这里放的是一艘小船算是私家码头。

拥有这个私家码头的就是当年的爱国华侨曾广庇,19世纪末曾广庇从杏林前往缅甸发展,积累了不少财富之后,他开始援建家乡,并在这里出资修建学校,让附近的孩子们免费上学。

集美区闽南文化研究会会长 黄坚定:厦门侨资办校第一校龙山学堂,在这之前是外国人教会办的,他们教的是以教会内容为主的,曾广庇办的是以教授中国传统文化为主的。

在龙泉巷里这样爱国华侨的故事还有很多,他们的故居也都保留着。虽然如今的龙泉巷被喧闹的都市所包围,但这里的故事却从未消失,巷子里的一座座侨房、一口口古井,都在诉说着当年的繁华,也传承着爱国华侨的精神。

打开看厦门APP获得更多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