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急!福建这种螺切勿食用!严重可致命!

东南网、泉州通 2021-04-09 07:39:49

2021-04-09 07:39:49

注意!

眼下正是旺季!

福建人近期千万别碰这东西!

严重可致命!

烧烤、小龙虾、酱爆螺

可谓夜宵三大宝

不过

碰到这种螺千万不要尝试!

(以下是织纹螺本螺了)

☟☟

福建人注意!!

织纹螺进入生产旺季!!

一颗就可致命!!

日前

泉州市海洋与渔业局提醒广大市民朋友

食用织纹螺极易导致食物中毒

外出用餐时切勿食用织纹螺

以免发生意外

紧急提醒:

每年4—9月是织纹螺旺汛期

同时也是织纹螺毒性最强的时候

织纹螺体内含有麻痹性神经毒素,食用后可引起头晕、呕吐、口唇及手指麻木等中毒症状,切勿前往海边采捕、贩售、食用织纹螺,以免发生意外情况。

福建沿海常见的织纹螺有9种,其中多数已报道有毒。每年4-9月为织纹螺旺汛期,同时也是其毒性最强的时候,极易引发食物中毒。引起中毒的主要原因是其含有河豚毒素,食用后可产生头晕、呕吐、口唇及手指麻木等中毒症状,潜伏期最短为5分钟,最长为4个小时。市民朋友在无法准确识别种类的情况下,应尽量不食用织纹螺,如果发生误食中毒意外,应立即送往医院救治。

织纹螺俗称海蛳螺、麦螺或白螺,形似圆锥体,大小与指甲盖相仿,一般生活在近海礁石或泥沙底部。织纹螺种类繁多,即使专业人士也很难一一辨别。近年来,织纹螺中毒事件在我国沿海地区时有发生。虽然并非所有种类的织纹螺都含有剧毒,但是食用织纹螺风险仍然很高,中毒后尚无特效治疗解毒药物,死亡率极高。

近年来,各地误食织纹螺中毒事件时有发生。为此,国家明令禁止任何食品生产经营单位采购、加工和销售织纹螺。目前,福建织纹螺尚未有人工养殖,流入市场的织纹螺都是从天然海区采捕。为了避免中毒事件发生,建议广大市民朋友不要购买食用不懂识别的螺类产品。不小心误食织纹螺后,如发生口唇麻木等类似神经系统症状,须立即到医院就诊。

在一些沿海地区

织纹螺被认为味道鲜美

有一定的受众

明知道有毒

但因为贪吃而冒险!

如何识别织纹螺?

外形特征

织纹螺俗称海丝螺、海狮螺、麦螺或白螺,有些地方还称作割香螺、小黄螺、甲锥螺,主要分布于浙江、福建、广东等沿海地区。

其外形特征为尾部较尖,螺体细长,约指甲盖大小,壳面常具有1-3条紫褐色或红黄色螺带,肉体为淡黄色,一般生活在近海礁石附近和泥沙底。

毒素来源

可能有人会说,福建沿海民间流传着“吃螺过节”的习俗,每逢端午前后都要吃上一盘,怎么会有毒呢?

其实织纹螺本身是无毒的,

其毒性是在生长环境中获得的,

主要有两种:

一是由于近年来赤潮频发,其中大量繁殖的藻类能产生毒素,织纹螺摄食有毒藻类、富集和蓄积藻类毒素而被毒化,在其生长过程中富集了一些神经麻醉毒素,主要是“麻痹性贝类毒素”,其中的“石房蛤毒素”是已知毒性最强的海洋生物毒素之一,一颗织纹螺中的“石房蛤毒素”就很可能致人死亡;

二是大家都不陌生的“河鲀毒素”,是自然界中所发现的毒性最大的神经毒素之一,该毒素对热稳定,煮沸、盐腌、日晒等均不能将其破坏。

如何辨别?

每年夏季

都是织纹螺食物中毒的高发季节。

织纹螺种类多,

不易辨别!

目前,市面上的织纹螺都是天然海区捕捞,除非挨个鉴定,否则很难辨别是否有毒。

常年毒性大的织纹螺:

光织纹螺、正织纹螺和节织纹螺

季节性有毒的织纹螺:

方格织纹螺、西格织纹螺、半褶织纹螺、红带织纹螺、疣织纹螺、花织纹螺、素面织纹螺和橡子织纹螺等。

福建省常见织纹螺辨别

光织纹螺:贝壳呈卵圆形,壳质稍薄,成熟个体壳高20毫米-25毫米,壳宽10毫米-15毫米。壳面淡黄白色,在壳顶部数层的壳面上具有纵肋和细螺旋沟纹,其余部分光滑。栖息在潮下带至百余米深的泥沙质海底,有毒。

节织纹螺:体形较大,成熟个体壳高20毫米-30毫米,壳宽15毫米-20毫米。壳面有发达粗大的纵肋和明显的螺纹。壳表橄榄色,在体螺层上有一至两条明显的黄色色带。栖息在潮下带至百余米深的泥沙质海底,微毒。

西格织纹螺:贝壳呈长卵圆形的大型织纹螺,壳质较坚硬,壳高20毫米-30毫米,壳宽10毫米-18毫米。壳表黄白色,壳面的每个螺层上均匀地分布着比较发达的纵肋和细弱的螺旋纹。栖息在潮下带至数十米深的泥沙质海底,已有季节性有毒报道。

半褶织纹螺:贝壳呈圆锥形,壳质较坚硬,成熟个体壳高15毫米-20毫米,壳宽10毫米-13毫米。体螺层稍膨胀,壳面刻有光滑而发达的纵肋,内面紫棕色,外唇肥厚。栖息在潮间带至数十米深的泥沙质海底,已有季节性有毒报道。

红带织纹螺:贝壳略成纺锤形,壳质较坚硬,成熟个体壳高15毫米-20毫米,壳宽8毫米-12毫米。在壳顶部数层的壳面上具有纵肋,其余部分光滑。体螺层有3条红褐色色带,其余各螺层有2条。栖息在潮间带至数十米深的泥沙质海底,已有季节性有毒报道。

胆形织纹螺:贝壳粗短,呈胆囊状,壳质坚厚。成熟个体壳高15毫米-25毫米,壳宽10毫米-15毫米。壳口较小。内外唇甚发达,贴在体螺层上扩张线成淡黄色滑唇。栖息在潮间带至数十米的泥沙质海底,到目前为止尚无有毒报道。

纵肋织纹螺:贝壳呈长尖锥形,成熟个体壳高18毫米-30毫米,壳宽10毫米-15毫米;壳面有发达的纵肋和细弱的螺旋纹,通常有一、两条粗大的纵肿脉。栖息在潮间带至数十米深的泥沙质海底,到目前为止尚无有毒报道。

习见织纹螺:体形较小,贝壳呈尖锥形,壳质坚厚,成熟个体壳高12毫米-18毫米,壳宽7毫米-10毫米。壳面螺旋纹和纵肋交叉点处有明显的粒状突起。栖息在潮间带至数十米深的泥沙质海底,到目前为止尚无有毒报道。

拟半褶织纹螺:贝壳呈长卵圆形,壳质较坚硬,成熟个体壳高15毫米-25毫米,壳宽8毫米-12毫米。壳面有比较明显的纵肋和细弱的螺旋纹。外唇明显,呈乳白色。生活在潮间带至数十米深的泥沙质海底,到目前为止尚无有毒报道。

中毒症状

误食织纹螺中毒的患者,早期表现为口唇、舌、指尖发麻,眼睑下垂。不久即可出现消化道症状,主要有胃部不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口渴、便血,进而出现口唇、舌尖及肢端麻木、四肢无力或肌肉麻痹、共济失调等神经系统症状。重症者出现瘫痪、言语不清、声嘶、紫绀、呼吸困难、神志不清、休克,最后因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

有些东西

真的不能随便吃

扩散告诉你身边的人!!

打开看厦门APP获得更多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