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观察:共享经济的“涨声”需要认真听
近年来,“共享”已经成为大家熟知的业态,特别是共享充电宝、共享单车、共享电单车以“解决用户电子设备没电”“解决出行最后一公里”等需求痛点进入消费者生活,而如今,这些共享经济在培养了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后却接连涨价,有的地方共享单车收费贵过公交车,有的共享充电宝收费冲至每小时10元,这似乎折射出了目前共享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困难和瓶颈。共享经济为何“涨声一片”,除了走频繁涨价这条路,它们还有别的出路吗?今天的头条,我们一起来关注。
2015年底,乘着共享经济之风兴起的共享充电宝,因使用方便、价格实惠,最初以1小时大多1元钱的收费标准迅速占领了市场,统计数据显示,共享充电宝的总用户规模呈现大幅上升的趋势,从2017年的0.8亿人增长到2020年的2.9亿人。不过随着市场的扩张,不少人发现,这共享充电宝的租金也在成倍数地上涨。
成都市民:(一小时)2块吧,好像是。我之前我用的时候,现在已经涨到3块到4块。哦,那我最近好久没用过了。
成都市民:接受不了,太贵了,用不起了。
成都市民:电费都没这么贵是吧,1块5的话现在是半个小时,半小时的话确实也充不了多少电。
相较于最初进入市场时的1元钱一个小时,目前多家品牌共享充电宝均出现了3至4倍的增长。不过这增长的情况还因区域、地段不同有变化,在酒吧、夜店等消费场所,更是高达每小时10元。共享充电宝的定价真的这么任性吗?对此,记者咨询了共享充电宝客服人员。
某品牌共享充电宝门店投放运营负责人:我这边可以帮您调价格的,一般3块钱1个小时是市场价,然后我这边已经调到了2块钱1个小时了。可以随意调吗这个?我这边要申请的,要看领导批不批,您这边想调多少钱呢?
其实,不只是共享充电宝,共享单车的价格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上涨。有的品牌共享单车起步价和时长费均为1.5元30分钟,相当于每小时3元,收费甚至超过了公共交通,而在2019年,共享单车基本为1元30分钟,即每小时2元。
以低价占领市场后突然涨价,似乎是共享产品发展的普遍规律。共享平台公司为了竞争,前期多采用“烧钱”“补贴”等“让利”竞争策略,主要依靠的是风险资本的资金优势。但当共享平台公司获得稳定客流并使用户产生一定黏性后,其背后的风险资本急欲通过公司实现盈利并上市的方式,实现“功成身退”。
西华大学区域社会经济研究所教授 于代松:这个共享消费品,它前期阶段开拓市场投入是比较大的,到了一定阶段之后,大家大致分配的市场格局已经形成了。这个时候市场消费习惯,也不会轻易再改变了,因此合理的提高价格,来提升自己的利润来补损前期的亏损,这也是国际一种通例。
在目前市场已经相对饱和的情况下,初期的价格优势战已经不是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价格上调似乎成为必然。那如果价格持续上调,消费者会买单吗?
成都市民:那我就买充电宝了,一块钱一个小时还可以接受,你看现在一个月工资也才五千多嘛,一天上班的话也不到两百块钱,然后如果你用两个小时充电宝的话,就差不多十多块钱那种,因为毕竟它是用来应急,不是一个常备的,基本上不会去看它的价格。
西华大学区域社会经济研究所教授 于代松:当你的价格上涨,已经引发了消费者,对这个价格开始抱怨很敏感,那么他们就可能会改变自己的消费行为,比如说把充电宝放在自己包里边,你再涨价的话,充电宝这种应急消费的话,整个消费规模就会迅速衰竭,这样就是我们所讲的,得不偿失了。
【新闻观察:共享经济的“涨声”需要认真听】
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这些产品刚刚投入市场的时候,方便和便宜是能够迅速推广开来的双翼,但是最近一段时间,大家发现,多数的共享产品开始涨价,我们看到对于这种涨价也有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这是市场行为,合理,有人认为这是背后的资本在割韭菜,你怎么看?
又方便又便宜,大家都高兴。但是天上不会一直掉馅饼,因此最后一定有人买单。对于涨价行为,我们首先应该有最低的要求,就是不能违法,比如价格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如果违法,果断查处;其次,政府部门不能成为涨价行为的同谋,比如设置排他性的准入标准,让企业形成垄断;然后,是引导企业,走持续发展道路,不要竭泽而渔。
但是这件事也让我们看到了共享经济后面的问题,就是有没有好的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比如共享雨伞,打着共享的概念,和以前的小人书摊有什么区别。包括共享充电宝之类。共享单车为例,实际上现在是服务迭代之后的产品。比如电子围栏、卫星定位等等。靠砸钱野蛮生长,再考收割韭菜牟取暴利,实际上是没有出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