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观察:完善未成年人保护体系 网友拍手称赞
关于未成年人保护的话题,一直都广受关注,我们栏目也曾多次对此进行探讨。我国新颁布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中,未成年人学校保护是重要内容之一。它主要指学校应当关心、爱护、尊重学生,引导他们健康成长,让学生不受到伤害等。为健全未成年人学校保护制度,昨天,教育部发布了《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的征求意见稿,面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意见稿就学生在校活动、学生个人信息、预防欺凌、防治性侵等多方面保护机制进行了明确规定。
在保护范畴章节,意见稿就人身安全、人格权益、受教育权、受教育权等十一项作了规定。在人格权益方面,意见稿提到,学校不得公开学生个人的考试成绩、名次,不得对外宣传学生升学情况;在奖励、资助、申请贫困救助等工作中,不得泄露学生个人及其家庭隐私。学校采集学生个人信息,应当告知家长,并对所获得的学生及其家庭信息负有管理、保密义务,不得隐匿、毁弃以及非法删除、披露、传播、买卖。
学校应当平等对待每个学生,不得因学生及其家长的民族、种族、性别、户籍、职业、宗教信仰、教育程度、家庭状况、身心健康、学习能力等情况歧视学生或者对学生进行区别对待。
人身安全方面,意见稿规定:学校不得组织、安排学生从事抢险救灾或者商业性活动,不得安排学生参与有毒、有害的危险性工作以及其他不宜学生参加的活动。
意见稿还提出,学校应当按规定科学合理安排学生在校作息时间,保证学生有休息、参加文娱活动和体育锻炼的机会和时间。学校不得要求学生在规定的上课时间前提前到校参加统一的课程教学活动,不得限制学生课间出教室活动。义务教育学校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组织学生集体补课;不得以集体补课等形式侵占学生休息时间。学校应当加强作业管理,指导和监督教师按照规定科学适度布置家庭作业,不得超出规定增加作业量,加重学生学习负担。学校应当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共同培养学生良好作息习惯,保障学生在家的睡眠时间。
在财产权益保护方面,学校应当保护学生的财产权利,不得采用毁坏财物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因管理需要暂扣学生物品的,应当在影响消除后返还学生或者其家长,暂扣时间超过一个月的,应当告知家长。暂扣时间最长不得超过一个学期。学校不得违反规定向学生收费,不得强制要求或者设置条件要求学生及家长捐款捐物、购买商品或者服务,或者要求家长提供物质帮助、需支付费用的服务等。
在教师管理方面,学校应当管理和监督教职工不得利用职务向学生推销或者要求、指定学生购买特定辅导书、练习册等教辅材料或者其他商品、服务;不得组织、要求学生参加由教职工组织、参与或者有利益关联的校内外有偿补课,或者与校外机构、个人合作向学生提供其他有偿服务等。
意见稿还就特别保护提出八条相关规定,包括预防欺凌教育、预防机制、欺凌制止、欺凌关注、欺凌处置、防治性侵、入职查询等。要求学校落实法律规定建立学生欺凌防控、预防性侵害、性骚扰等工作制度,建立对学生欺凌、性侵害、性骚扰行为的零容忍处理机制。
【新闻观察:完善未成年人保护体系 网友拍手称赞】
今天来到演播室的观察员是熊伟,对于这份规定大家在肯定的同时,也有不少争议,都有哪些争议?你怎么看这份规定?
首先,这份征求意见稿的出台是值得肯定的,可以看出国家层面对中小学教育的重视程度和全面化的管理。这意味着学生的权益得到根本性的保护,更意味着未成年人保护体系的完善。
这份征求意见稿一发出,就上了微博热搜。对于学校不得因家长身份对学生区别对待、要保障学生的运动休息时间等这些规定,网友几乎都表示了肯定。规定中对学校和教师的严格要求以及对孩子多项权益的保障,也让大家拍手称赞。
不过在肯定的同时,争议的声音也伴随其后,最受争议的一条是“学校不得公开学生个人的考试成绩、名次,不得对外宣传学生升学情况”,可以理解这项规定的出发点是为了保护学生的尊严。可是家长们就有疑问了,没有竞争,哪有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如果不公布学生的成绩,家长怎么知道孩子的学习情况,就算家长想给孩子补短板,都无从下手。同时,如果不对外宣传学生升学情况,家长如何能够知道一所学校的教育质量。
另外,这份规定中明确“学校应当建立健全表彰、奖励学生的规则和程序,做到公开、公平、公正”。那么,对于学生而言奖励、表彰的一项依旧应该就是学习成绩,奖励时要求公平公正公开,可是规定中又明确“不能公开学生的个人成绩”,这不免会让人觉得自相矛盾。
同时,规定中明确“在奖励、资助、申请贫困救助等工作中,不得泄露学生个人及其家庭隐私”,个人隐私的范围很广,在这个领域中哪些属于个人隐私,这个度要如何把握?如果学生个人的任何信息都不公布的话,那么申请贫困救助等工作中,会不会出现“暗箱操作”的情况。这一块要如何监督,也要打一个问号。
对于学生当然要保护,但是我认为这种保护要把握好一个度,不能过度保护,但也不能保护不全。这样一份征求意见稿的出台当然是好事,但具体措施怎么操作?我们刚才提出的这些疑问如何解决?这不仅要给家长们一个答案,更应该让学校和老师明确。不然,到最后的执行层面,学校也可能会是一脸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