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忆】遗体捐献者吴金龙:用爱与奉献 让生命传承
2006年开始,我市遗体与器官捐献工作正式展开,而捐献了自己的遗体或器官的逝者们,都被统一安葬在了海沧文圃山陵园,每逢清明,他们的家人、朋友,以及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和医学院的学生们都会来这里悼念他们,感谢他们的付出。今天(4月5日)的系列报道《祭·忆》,我们就一起去了解其中一位捐献者平凡却动人的故事。
记者 王玉琨:每到清明节,大家都会带上鲜花,带上思念,到墓园去纪念自己已经逝去的亲人或朋友,而在厦门有这样一群逝者,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记住。这里是厦门市遗体与器官捐献纪念园,名字刻在这里的每一位逝者,都让他们的生命用另一种方式延续了下去。
在海沧文圃山陵园的纪念墓碑上,我们找到了吴金龙的名字,1949年出生的他曾是一名军人,也是一位共产党员。2019年,他罹患肺癌,离开了这个世界。在这个平凡的名字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记者 王玉琨:集美区灌口镇中心卫生院,是吴金龙同志生前工作的地方,在这里,他工作了16年,作为一名医院的后勤人员,他就像一颗螺丝钉,哪里需要哪里钉,坚守着党员的责任,他最常出入的地方,就是医院的配电间。
1993年,吴金龙进入灌口中心卫生院工作,这个配电间,几乎成了他的第二个家。当时卫生院里只有他一名电工,不管是电力设备维护,还是医疗器械维修,都得由他一手操办。因为是半路出家,为了把工作做好,吴金龙想了不少办法。
集美区灌口镇中心卫生院综合科科长 吕建堤:到了医院以后,遇到了医疗器械、设备,维修比较难,他经常自己摸索 这个英文代表什么、那个英文代表什么,都是简写,他查字典啊、问其他的同事啊,这一块他记得很清楚。
在医院工作多年,吴金龙看过太多被病痛折磨的人,也见过太多的生死离别,这让他萌生了捐献遗体的想法。2009年,他被查出身患肺癌,在病床上,他跟家人说出了自己的遗愿。
吴金龙先生的儿子 吴艳煌:他说你在医院上班,你没看到那么多病人,他说我捐献出去,我虽然没办法把这个病魔抵抗过去,但我还是有用的 我可以给医学做出贡献。
记者 王玉琨:家属们遵从了吴金龙的遗愿,在他去世后一个半小时后,他的眼角膜被取走,两天后,一场简单的告别仪式上,吴金龙的遗体,被厦门大学医学院接收。
斯人已逝,但他遗留在世间的眼角膜,让另一位患者重见光明,他的遗体也成为了医学院学生们的“大体”老师,供人体解剖教学实验和标本制作使用。他也为医学事业的发展,贡献了自己最后的力量。像吴金龙一样的人,还有很多,截至目前,我市已经实现遗体捐赠247例,眼角膜捐献222例,器官捐献79例,他们都很普通,但他们都不平凡。
记者 王玉琨:就像我身旁的这个雕塑,一边是已经枯死的树木,而另一边,植物的枝叶仍然在生长,每一个遗体与器官捐献者的故事,都是生命的传承、爱与奉献的故事,这样的故事不会褪色,任时光冲刷而历久铭心,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