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观察:“扫码点餐”不是问题 “套路”消费者不应该
中消协点名“扫码点餐”
如今,我们到餐厅吃饭,手机扫码点餐已成为很多地方的必备操作。但是扫码点餐也成为不少网友饱腹后的“烦恼”,周二我们栏目也曾对此进行了报道。而据中国消费者协会网站消息,近期,中国消费者协会也收到不少消费者反映,到餐厅用餐时,有些餐厅不提供人工点餐,甚至不提供现场菜单,消费者只能关注公众号或小程序后进行“扫码点餐”。对此,中消协指出,“扫码点餐”不应成为“单选题”,警惕“消费便利”变成“消费烦恼”。
仅提供扫码点餐涉嫌过度收集消费者个人信息
中消协表示,消费者到餐厅就餐,并无必要提供手机号、生日、姓名、地理位置、通讯录等与餐饮消费无关的信息。仅提供“扫码点餐”服务涉嫌过度收集消费者个人信息。根据《民法典》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相关规定,经营者收集、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应合法、正当,并经得消费者同意。但目前一些餐厅不再提供人工点餐,要求现场就餐消费者先关注公众号或小程序,再进行扫码点餐,借此获取消费者的个人信息,不仅违反法律规定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合法、正当、必要原则,还涉嫌对消费者个人信息的过度收集,而且,如果保管不善,消费者个人信息还有被泄露、丢失的风险。
仅提供“扫码点餐”侵害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
中消协指出,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消费者享有公平交易的权利。而餐厅经营者不提供人工点餐服务,只提供扫码点餐,不仅有违商业惯例,也使现场就餐消费者只能关注或绑定经营者的公众号或小程序,被动授权经营者获取其个人信息。这种做法侵害了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是设定不公平、不合理的交易条件,对现场就餐消费者的一种强制交易行为。
不提供现场菜单有损消费者的知情权
针对不少消费者反映,部分餐厅在只提供扫码点餐的同时,还不向现场就餐者提供直观可查的现场菜单和菜品价格,消费者只有扫码关注餐厅后才能看到具体菜单,知晓菜品价格等情况。中消协指出,菜单是消费者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与是否接受餐饮服务直接关联,餐厅应当提供直观可查的现场菜单,供消费者了解菜品和价格,决定是否用餐。不提供现场菜单,扫码关注后才能浏览菜品和价格的做法,侵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
新技术应用不应成为特殊消费群体的阻碍
在扫码点餐日益普及之时,“老年人不会扫码点餐”也成了热议的重点。由于智能手机操作的复杂性,扫码点餐并不具有普适性。老年人、未成年人往往需要他人协助,才能完成扫码点餐过程,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消费体验和消费实现。他们对“扫码”背后潜在风险的防范意识也比较弱,更易成为个人信息泄露、甚至支付安全问题的受害者。中消协指出,新技术应用不应成为特殊消费群体的消费阻碍,经营者可以使用新技术提高运营效率、为消费者提供便利,但首先应做到依法合规、切实维护消费者权益。
新闻观察:“扫码点餐”不是问题 “套路”消费者不应该
扫码点餐似乎是小事,但是新闻里面提到的“套路”消费者,就不是小事了,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扫码点餐刚刚推出的时候,还是受到一些消费者欢迎的,但是只能扫码点餐,就有点不对了。这样的餐厅,厦门也有。而且也遇到过,比如只能有某个软件扫。还有一些是用某个平台点餐,可以获得优惠。如果餐厅只是出于推广的目的还好,如果收集信息,滥用资料,就有点不讲武德了。实际上,现在每天要扫很多码,信息安全问题如果不能严格立法,坚决遏制非法行为,我们都会深受其害。
说回餐厅服务,不仅仅是老人儿童是不是会用扫码点餐问题,而是如果做好服务的问题。好的服务是“看人下菜”,能够给消费者合理的建议,提供咨询。包括前台和后厨的交流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