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底BCI:凭什么对中国棉花说三道四?!
一般来说行业协会都有天生的高冷范儿,和大部分人的生活并不会直接发生联系。但如果一下闯入公众视野,那就是发生了些什么。比如这两天不少人都听说了一个叫BCI的组织,由于和不少服装品牌“禁用新疆棉”有关,这个行业组织也一下声名狼藉。
棉花是当之无愧的“纤维作物之王”,人们种植棉花已有超过5000年历史。通过一代代人精心育种,不断对这种作物进行改良,早就通过劳动实践确定了好棉花的标准与方向。但全称为良好棉花发展协会的BCI(Better Cotton Initiative)是一家2009年才成立的国际会员组织,号称与从棉田到供应商、制造商和品牌商的各种利益相关方合作,为良好棉花提供全球通行的定义,并提出全球适用的社会及环境标准。其潜在台词是“什么是好棉花我说了才算,别听那些种了几千年棉花的人的。”
BCI成立之初,将巴西、印度、巴基斯坦和中西非作为四个重点地区。在那些地区进行多种气候条件、农场规模、农业实践以及环境和社会影响的测试,并逐步完善和扩展“好棉花”的概念。中国是全球棉花版图里最重要的部分之一,既是全球最大的棉花消费国,又是第二大棉花生产国。没有中国棉花的组织称不上是全球性行业组织,于是BCI2012年5月就在上海注册了代表处,在中国开展业务,中国也很快成了BCI眼中的“富矿”。目前来自中国的成员有487家,占总数的23.6%。
人们常说一流企业做标准,BCI虽然不算企业,定位是一家非盈利组织,但兜售标准收起钱来却毫不手软。要想在服装吊牌上挂上BCI的标识,那可要付出真金白银的。经过十多年的发展,BCI在全球共有2064个成员,分为包括供应商、贸易商、零售和品牌商等五大类,这些会员要按照不同标准,向BCI支付会员费。
近来向新疆棉花发难的H&M等服装企业,就属于零售和品牌商类会员,它们的产品和消费者直接相关。BCI的这类会员在全球一共有210家。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大类里,中国企业只有4家——其中安踏近日已宣布退出BCI组织——意味着中国棉花产业相关企业大都还停留在供应链的上游,作为全球最大的纺织品生产国,在高附加值的品牌端的存在感还不强。
与缺少零售和品牌商呼应的是,BCI中的中国成员主要集中在两类供应商领域,供应商和原材料直接相关,其中不少企业在为一些国际品牌做代工生产,他们不得不交钱获得BCI的资质,以更方便地赢得订单。而为什么要花钱得到这个资质?这也和中国缺少相关的标准有关——不仅是单纯的品质标准,而且是包括环境指标在内的社会标准。
BCI为良好的棉花制定的标准看似高大上,事实上提高了行业成本,加大了行业准入的难度,背后充满了利益的纠葛。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对于BCI的这个标准,美国也一直颇有微词。去年7月,美国农业部就牵头成立了一个名为“美国棉花信任协议”组织,要求所有美资的企业必须使用美版“认证系统”及“供应链追溯系统”,大有另起炉灶有主导棉纺业国际规则和秩序之意。
无论如何,中国人不需要别人告诉什么是好棉花。从汉朝时就开始种植棉花,西汉时中国西南地区和两广地区率先从印度引入了树棉。当时树棉被冠以梧桐木、木绵等别的名字。《后汉书·西南夷传》就记载,东汉时在永昌郡(今云南西部)“有梧桐木华,绩以为布,幅广五尺”。几乎与此同时,中国新疆地区最晚在东汉时期,也已经通过丝绸之路引种了草棉,织出的棉布被称为“白叠布”。在那之后,中国一直都是棉花的主产区之一。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曾长年是世界上棉产量最高的国家,直到2015年才被印度超过。现在中国的棉花生产主要分布于华北地区和新疆地区,又以新疆种植棉花的条件最为优越。在中国人改良棉花品种的时候,BCI还没有出现。
更好的棉花可以由中国自己定义,而不是由BCI之类的组织说三道四。中国的好棉花是纯白的,能够比照出合作伙伴的成色,也容不得掺杂了其他因素的玷污。可以肯定的是,棉花好不好不是BCI说了算,也不是H&M等少数几家企业能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