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脱贫攻坚答卷|唱起畲歌颂党恩:生活很甜,希望更美

新华网 2021-03-08 10:17:04

2021-03-08 10:17:04

“吃水不忘挖井人,翻身不忘共产党,带领人民幸福路,乡村振兴小康奔。”一曲悠扬而婉转的畲歌在浙江省景宁县金坵村的高山茶田里飘荡。

墨绿的茶田、潺潺的溪流、随风摇曳的竹林,加以整洁的村貌和七彩的花海滑道,走进这个美丽富足的村庄,顿感心旷神怡。很难想到,这个村庄曾经与贫穷、落后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这是2月23日拍摄的景宁畲族自治县惠明寺村的茶山。(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江汉摄

景宁畲族自治县是浙西南革命老区县,也是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和华东地区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县。由于地处偏远、交通闭塞、自然资源贫乏,多年前,曾是国家级贫困县,村民的温饱都成问题。而现在,依靠党和政府的惠民好政策,村民们用勤劳的双手让这里的生活越过越红火。

“带领人民幸福路,乡村振兴小康奔。”

春节刚过,浙江便迎来了春茶采摘时节。景宁县鹤溪街道的雷丽芬来到自家的茶园,采摘当日的新茶。

2月23日,畲族茶农们走在前往茶山采茶的路上。新华社记者江汉摄

2月23日,雷丽芬在自家院内筛选当日采摘的新茶。新华社记者江汉摄

20年前,为改善家里的生活条件,雷丽芬曾通过村里的熟人介绍,去北京的餐馆当服务员打工挣钱。

几年前,她听村里的干部说景宁县为了扶持惠明茶产业,对于新购机械按购置款的50%给予补助。也就是说,要买一台新机器,自己只需要掏一半的钱,对于没有初始资金的人,政府还能提供3年的“政银保”无息贷款作为初始创业资金。

2月23日,畲族茶农们在景宁畲族自治县鹤溪街道惠明寺村的茶山上采摘惠明茶。新华社记者江汉摄

她很心动,有了这项政策,添置设备和资金周转的问题就都能解决了。于是,2014年5月,她注册了自己的家庭农场,添置了4台机器。白天采茶,晚上炒茶,全家人齐上阵,生意越来越好。

“以前,想赚钱就得出去打工,现在在家门口也能够生活得越来越好。”有了家庭农场后,雷丽芬家的经济逐渐宽裕,2020年底就还完了“政银保”贷款,摆脱了低收入农户的身份。

“我希望未来能把家庭农场做大,添置更多的机器,再雇一些人,自己当老板。”雷丽芬兴奋地用手比画着,眼里闪烁的满是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我还想带着父母和孩子去北京看看,坐一次飞机,看一次天安门,再故地重游一次。”

景宁县近年来共发放“政银保”金融扶贫贷款15504笔,贷款总额达到7.89亿元,受益低收入农户15437户次。

“畲雁归巢铭党恩,反哺家乡情意真。”

扶贫,需要造血式的机制,而解决贫困的代际传承,核心在教育。雷夏莲是景宁县渤海镇大都村人,也是景宁民族中学的一名语文老师。20年前,她还是一个靠读书从山里走出来的苦孩子,如今重新回到了家乡。

“出生在大山里,你会很深切地感受到,教育能改变的不是一代人,而是很多代人,只要家里有一个孩子读了书,全家人都能脱贫。”雷夏莲说,“当年,我遇到了好老师,所以我也要把这条路走好,培养出更多的孩子。”

近年来,景宁县委县政府每年投入3000万元来支持教育事业的发展,通过政府和社会的多重保障机制,让所有偏远地区家庭贫困的畲族孩子不会再因为家庭拮据而无法继续学业。

“一看到孩子们的笑容、闪亮的眼睛,任何辛苦都不是辛苦了。每个人都要找到自己的心安地,我安于这片土地,那就要用我的一生去守着我的这些孩子们。”雷夏莲说。

“大搬快聚政策好,农民百姓记在心。”

在景宁县澄照农民创业园,下山搬迁的农民们正满心欢喜地盖新房。“大搬快聚政策好,农民百姓记在心,政府支持房建好,党的恩情忘不了。”飘扬的畲歌响起在热火朝天的工地上。

景宁是个典型的山区县,偏远村庄往往挣钱无路、就学不便、病急无医。村民雷运平家所在的澄照乡漈头村下泥山自然村就有许多房子因为年久失修,快成了危房。“村里的干部每到下雨都会来村里把老人一个一个背出去,就担心会出什么事。”雷运平说。

“我每天都来工地,眼看着自己的新房子一天一天盖起来,过不了多久,这里就是我们的新家了,很期待!”雷运平激动地说。

新家附近,医疗、教育、养老配备一应俱全。按照标准,畲族低收入群众搬迁补助为每人64100元,依靠补助,基本能够达到零成本搬迁。

而搬下来之后,在附近的创业园里就能找到工作,“农忙上山,农闲进厂,一年到头,再没有什么好操心的了。”雷运平布满皱纹的脸上一直挂着笑容。

打开看厦门APP获得更多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