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大支教团22年的“爱心接力”:一次支教 难忘终生

厦视新闻 2021-01-31 19:44:41

2021-01-31 19:44:41

近日,讲述闽宁协作、对口扶贫故事的电视剧《山海情》在全国热播,剧中“厦大高材生”郭闽航的原型,正是厦门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等援宁支教青年志愿者。在长达22年的“爱心接力”中,厦大研究生支教团先后派出241名支教队员,从南国海滨来到北疆戈壁,在脱贫攻坚、闽宁协作中,贡献了厦大学子的青春力量。

一次支教 难忘终生

剧中,一幕幕和现实极为相似的场景回放着厦大研究生支教团成员们的青春。但不同的是,从1999年开始,每一年都有来自厦门大学的支教老师如约而至,陪伴宁夏孩子们的成长,22年来,这场“爱心接力”从未间断。张秀丽是第一届厦大研支团的成员,当时的“西海固”气候干燥、缺水少电,只有一群把读书当成希望的山村孩子。

厦门大学第一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 张秀丽:学校的办学经费很紧张,电费很贵,所以他们的供电时间就仅限于晚自习的那段时间,下了晚自习之后,他们会点蜡烛继续学习,有时候我批改完了作业,我就会到外面去伸伸腰,就会看到(教室)亮着光,就会发现,几乎所有人都在这学习。

同学们对知识的渴望,坚定了张秀丽支教的步伐,20岁出头的张秀丽主动承担起了高三年级数学和物理的教学任务。她发现,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她就带着同学们一边备战高考、一边补习基础。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那一届有几位学生顺利考入大学,走出了大山。

厦门大学第一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 张秀丽:当年一路上漫天尘土地过去,到了那个地方,物质上可能真的是很匮乏,但是精神上非常富有,而且非常愉悦,当地的人、当地的老师、当地的学生带给我的东西都非常多,我觉得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第六届,研支团成员在窑洞中的教室上课,第七届,研支团成员跨越一道道山峁去家访,第九届,深夜在烛光下备课,第十七届,在教室中用多媒体设备授课,第二十二届,乘三轮车去学生家中家访。一年复一年,支教团成员协助脱贫攻坚开展基础教育工作,一边见证历史,一边创造历史。

援宁教师带来的是比海更广阔的世界

林宇阳是厦门大学第二十二届研究生支教团队长,去年七月他在海原县关桥乡关桥中学开始支教生活,与他的预期不同,眼前的乡村整齐美丽,校园设施齐全,同学们朝气蓬勃。

厦门大学第二十二届研究生支教团队长 林宇阳:每个教室都有多媒体的设备,方便我们老师进行教学,并且我所在的乡村学校都还有科技馆,还有音乐教室、美术教室,就能够对于学生进行一个全面的教育。我们厦大研支团在那边也会进行一些美育(教育),还有对于学生的一些兴趣的拓展,把当地学校的一些资源给它极大地利用起来。

课堂以外,支教队员们组织开展了“嘉庚号海洋大讲堂”“七彩假期”“解忧杂货铺”等系列第二课堂活动,组建合唱团、啦啦操队、国旗班等学生社团,丰富当地的校园文化生活。山里的孩子,也从福建老师的身上,萌生了去看大海的心愿,课余时间,围着老师们问个不停。

厦门大学第二十二届研究生支教团队长 林宇阳:他们会问说“老师,厦门是一个怎么样的城市?”“老师,厦门有什么好玩的地方?”他们就很迫切地想知道,在山区之外的世界是怎么样的,那我们也会如数家珍地告诉他们,让他们看到更大的世界,让他们能够更有上进心,能够走出这片山区。

据介绍,厦门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是全国首批参加“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项目”的团队,也是“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的重要成员。1999年至今,厦门大学先后派出了241名支教队员,前往宁夏海原县、隆德县、闽宁镇,助力当地教育发展。多年来,共募集“一帮一”助学金1070多万元,累计资助近2万名家庭贫困的学生,帮助超过5000名孩子留住求学梦想,发起捐建1所希望小学,捐建1个带有标准塑胶跑道的“上弦月”运动场,“山海情”的故事还将不断延续。

厦门大学团委书记 曾铮:学校高度重视研究生支教团的工作,成立了专门的工作组,由我们的校党委副书记来担任组长,来统筹推进研究生支教团工作,我们也把支教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在支教的过程中,涵养我们厦大青年学子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

打开看厦门APP获得更多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