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高质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典型经验在全省推广
我市高质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乡村振兴质量更高、成色更足,形成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农业农村发展新格局。图为集美许溪灌口段。
温室大棚里,番茄鲜红透亮,瓜苗长势喜人;养殖基地里,圈舍成排,猪羊肥壮;村庄里,干净整洁、乡愁浓厚……虽是寒冬腊月,但行走鹭岛,一幅美丽乡村图景徐徐展现,希望的田野上释放着乡村振兴的无限动能。
乡村,激扬着振兴的号角;田野,洋溢着丰收的喜悦。2020年,我市紧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精准施策、真抓实干,高质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大力实施村庄建设行动,以更大力度深化农村改革,进一步激活农村资源要素,激发乡村全面振兴的内在活力,推动乡村振兴质量更高、成色更足,形成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农业农村发展新格局。
亮点1
都市现代农业产业集群
年收入突破千亿元
时值隆冬,北辰山下的厦门同安闽台农业融合发展产业园一派火热:温室里,一串串樱桃番茄即将成熟,充满勃勃生机;育苗棚里,两岸专家交流育苗工艺,指导工人进行苗种嫁接……
如今越来越多的两岸种子种苗业专家,来到北辰山下,一起探索产业发展的未来。截至目前,入驻厦门同安闽台农业融合发展(种子种苗)产业园的种苗企业达到20家,其中台资企业就有10家。专注番茄苗培育的台湾青年陈嘉宏说道,“园区有强大的技术支撑,还有优美的环境、优惠的政策,我在这里一定可以培育出受到农民和市场欢迎的好番茄。”
厦门同安闽台农业融合发展产业园是我市发展都市现代农业的生动缩影。最新数据显示,2020年都市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年销售收入已突破千亿元,成为全市第九个超千亿的产业集群。
得益于浓厚的招商引资氛围,一个个项目为我市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活力。2020年全年我市共新增项目260个,总投资302.1亿元,夏商新希望、元初食品新零售等158个项目成功落地,新增入库项目数、总投资等均超过2019年3倍以上。一个个项目的落地发展,成为推动厦门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全面提速的新引擎。
为了加快促进种养业转型升级,我市于去年组建厦门农业发展公司,出台蔬菜种子种苗扶持政策,在同安竹坝打造省级闽台农业融合发展产业园,厦门已经成为长江以南最大的蔬菜工厂化育苗基地。此外,我市新建、改扩建生猪养殖场4个,新增生猪存栏6万多头,存栏总量顺利实现超过20万头目标。同时推动都市现代渔业升级,培育“新荣腾”“百利”“龙程”等品牌苗种,市民“菜篮子”有了充足的保障。
我市打破传统农业的单一生产功能,推动“农业+文化+旅游”相融合,不断拓展都市现代农业的发展空间。比如,同安依托汀溪镇独特的地理优势,打造集产、销、学、研、旅为一体的三角梅产业示范园。翔安大帽山境成为厦门市精品旅游线路。同安、海沧上榜中国最美乡村百佳县市,占全省总数一半。同安军营村和海沧青礁村获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同安古坑村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同安闽台农业融合发展产业园里,智能化玻璃大棚蔚为壮观。
亮点2
人居环境全面提升
乡村处处是风光
远处树木青翠欲滴,近处农家小院错落有致,花香四溢……走进腊月里的厦门乡村,处处是美丽的田园风光,这些都是我市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而结出的累累硕果。
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当头炮”,去年我市多次召开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现场会、视频会和点评会等,聚焦“一革命四行动”(厕所革命和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污水处理、农房整治、村容村貌提升行动),认真查缺补漏,加快补齐短板,确保三年行动圆满收官。
厕所虽小,却是关系民生的大事。截至目前,我市新建改造乡镇公厕15座、农村公厕210座、旅游厕所29座,实现农村公厕行政村全覆盖,农村无害化户厕普及率达99.37%。同时,建立完善农村公厕管护和第三方监管考核体系,落实公厕“一长两员”等制度,做到保洁良好、管理有序。
我市积极推进农村垃圾治理,所有行政村均设置垃圾集中收集点,打造“一把扫把扫到底”模式,实现城乡环卫一体化,并委托第三方机构实施日常考评。
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污水治理。采取分散式和截污纳管等治理方式,深入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实现流域范围内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全覆盖。我市还加快推进村庄雨污分流,建立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机制。
我市扎实推进农房整治,一栋栋农房成了一道道美丽的风景。全市统一规划,严控村落空间布局,编制推广《厦门市农村住宅通用图集》,强化建筑风貌和质量管控。结合铁路、高速公路沿线环境综合整治,完成既有农房“平改坡”2459栋、裸房整治1509栋,农房整治实现“镇镇有示范”。
提升村容村貌,扮靓乡村颜值。我市广泛发动群众,定期组织村庄清洁行动、洁净家园活动和爱国卫生运动,所有村庄全域覆盖,突出公共空间和庭院环境整治,消除私搭乱建、乱堆乱放,取得较好成效。申报创建127个“绿盈乡村”,占比84.67%。开展造林绿化,完成植树造林4113亩、森林抚育26400亩。
亮点3
繁荣乡村文化
留住乡愁文脉
一张张照片浓缩记忆,一件件物品讲述历史,走进集美区灌口镇田头村的村史馆,每个老物件的背后都有着一段难忘的故事。闲暇之余,村民们都会走进村史馆回味感慨。
乡愁,在余光中的诗歌中,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是一张窄窄的船票。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我市以群众文化需求为导向,通过传承闽南文化、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涵养文明乡风,推动乡村文化繁荣兴盛,为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道德滋养。
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已成为乡村振兴的强大动力。2020年,我市完成同安孔庙、莲塘别墅、瑞青宫、集美马銮杜氏家庙等一批乡村文物保护修缮工程。田头、院前、苏厝、澳头4个村还建设了村史馆示范点,各具特色的村史馆,让乡愁有了“归处”。
为了更好地保护闽南文化,我市在全国率先开展地方文化保护专项法规的制定工作,出台并施行《厦门经济特区闽南文化保护发展办法》,用“硬手段”为闽南文化保护发展的“软环境”改善提供强有力的法治支撑。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日益完善,去年我市组织市属文艺院团深入乡村开展78场文化惠民演出,在“互联网剧院”集中展播优秀剧目66部,用数字化手段录制南音古诗词音乐会《乡愁》、歌仔戏《侨批》等14部精品剧目,满足乡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文明润村。我市持续开展文明创建,着力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全面推动海沧、同安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全国试点区建设,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翔安黄厝村的老宅散发着艺术气息,断瓦残墙在艺术家的眼中成了装饰,和谐地与周围环境融合在一起。
亮点4
创新乡村治理
铺就基层善治之路
“阿伯,我们这个茶叶的品种要不断改良,质量好了,才能卖出好价钱……”在同安区莲花镇军营村,经常能看到“邻长”高树足忙碌的身影,他大方地与邻里乡亲分享种茶的经验。作为土生土长的军营村人,他不仅让优质茶叶走出大山,还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订单农业生产经营模式解决茶农销路的困境,带领村民共同致富。
在军营村,像高树足这样的邻长还有不少。这是同安区莲花镇创新乡村治理的新举措——“邻长制”,旨在激发群众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打造守望相助的和谐家园。
要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就必须创新乡村治理体系,走乡村善治之路。去年,我市印发《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若干措施》,召开全市乡村振兴工作现场推进会,乡村治理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群众参与集体事务的积极性越来越高,依法办事的法治意识越来越强,让农村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在党建引领下,我市实施“党建富民强村”工程,创新实施资源开发、资产经营、合作共享、入股分红等发展模式,拓宽村集体经济增收途径,促进集体经济壮大,巩固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均突破20万元发展成果。同时,发挥国企龙头带动作用,指导行政村成立村集体资产经营管理公司,盘活资源,深化“国企+村集体经济”合作模式,实现集体资产、资源等集中统一调配、规范经营管理。
群众的事儿,大家商量着办。我市不断创新乡村治理机制。推动乡村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法院、司法等部门深度参与乡村治理,在同安莲花镇共同设立“高山议理堂”。同时,借助信息化手段,搭建“议理堂在线解纷平台”,实现纠纷化解、普法宣传、法律咨询等司法服务“一次都不用跑”。
值得一提的是,我市深化结对帮扶机制,持续推动101家市直单位挂钩帮扶113个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相对薄弱村,积极开展“造血式”帮扶,提供政策、资金等支持,激发挂钩村内源动力。据统计,全市共有7300多名处级以上党员干部和3870多个机关企事业基层党支部与困难户开展“一对一”结对帮扶。
在海沧区淘宝福建绿植花卉产业带大楼内,直播人员正忙着推销绿植。
【2020亮彩成绩单】
健全政策体系
2020年,我市出台《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实施意见》《关于支持“三农”工作补齐发展短板若干措施》,聚焦农民群众关心的产业、土地政策等,出台扶持种子种苗产业发展、农村集体预留发展用地开发、设施农业用地管理等20项配套文件,编制《厦门市乡村振兴工作导则》《厦门市乡村振兴政策文件选编》,形成较为完善的乡村振兴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
率先全省打造8条示范动线
按照“串点成线、连线成面”要求,我市率先在全省打造8条示范动线,总长度近百公里,途经近40个村庄。
8条动线分别是:翔安区“茂林-黄厝”动线、翔安区“马塘-大帽山”动线、同安区汀溪动线、同安区莲花动线、集美区溪林生态动线、集美区新324国道乡村振兴动线、海沧区东孚街道动线、海沧区海沧街道动线。
借力动线建设,沿线的一个个村庄都焕发新颜,村庄与村庄之间的空白地带,也经过巧妙地“点缀”,串联了起来。该项工作机制在全省进行推广。
乡村振兴项目
完成年度计划投资130.7%
我市健全乡村振兴千亿投资工程项目月调度、季督查机制,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科学有序推进复工复产,全力加快推进产业发展、基础建设、社会事业等项目实施,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推动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2020年累计完成投资358.22亿元,完成年度计划投资130.7%,典型经验在全省介绍推广。
现代农业招商引资项目289个
2020年全市现代农业招商项目共289个,总投资394.66亿元,推动夏商新希望、元初食品新零售等192个项目落地。
安井食品等11家企业入选中国农业企业500强,占全省总上榜数55%。
69名科技人才进驻岛外镇街
以市属21家国企为主、市直机关为辅,我市择优遴选第五批32名驻村蹲点干部,统筹安排到乡村振兴任务重的32个试点示范村。完善“下派制+平台制”科技特派员制度,遴选69名科技人才进驻岛外全部23个镇街。开通“厦门市科技特派员与技术服务对接平台”,累计帮助开展农技培训、项目对接等300多项,受益农民6000多人次。
聚焦民生事业提升农民获得感
加快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实施项目60个,完成投资13.24亿元,完成年度计划105%。完成农村公路新改建88.7公里,环山风景道55公里,重点推动翔安锄山第二通道改造、大帽山路提升改造等。建制村通硬化路率、通客车率均达100%。完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14个,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7.8%。推进“名校跨岛”行动,提升农村教育质量,岛外四区建成国企办幼儿园29所,在园幼儿约1万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