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人大代表围绕生态文明提出建议:建设省级中华鲎繁育保育区
土生土长的厦门人、省人大代表钟庆达,小时候经常在海边看到鲎。“厦门人习惯叫它‘海怪’,以前很常见,现在越来越少。”他说。
今年省两会,钟庆达提交的建议,便与这种生物界“活化石”有关。
鲎是地球上已知的最古老动物之一,距今已有4亿多年,目前只剩下4 种,全部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入濒危物种红皮书,中华鲎是其中之一。相关调研报告显示,中华鲎的野外种群数量在过去的20多年里,下降90%以上。
中华鲎的栖息地并不多,厦门是其中之一。这些年,由于筼筜湖水质的改善,不少由西海域游进筼筜湖的中华鲎选择在此繁衍。“尽管如此,中华鲎仍处于濒危状态,它无法人工养殖,从孵化时的拇指盖大小到成年,时间需要10多年。”钟庆达说。鲎还是世界已知唯一蓝血的海洋生物,血液可提取制作鲎试剂,能准确快速测试药物样品中是否存有细菌病毒。
钟庆达在调研中发现,过去20年来,台湾海峡海域中华鲎数量急剧减少的原因,除人为捕捞外,还与中华鲎产卵、幼仔繁育地沙质滩涂及成年鲎生活的浅海环境被改变有关。近年来,海峡两岸相关部门开始重视鲎的保护,成功实现鲎的人工育苗,多年来坚持人工增殖放流。
钟庆达建议,对福建沿海海岸线、海域中华鲎种群的数量及繁育环境进行专项调查,并以白皮书的形式向社会公布。在平潭、厦门、漳州东山等地,规划建设省级中华鲎繁育保育区,尽快启动和编制中华鲎繁育保育区建设规划。
钟庆达呼吁,两岸携手共同保护中华鲎,建议与台湾地区的高等院校、海洋生物研究机构、海洋生物多样化保护组织开展合作,共同呵护台湾海峡中华鲎的蓝色家园。
“尽管中华鲎已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但一些地方,特别是沿海地区,仍保留着吃鲎的习惯,市场上仍有人偷卖偷食。”钟庆达建议,有关部门还要进一步开展禁售、禁食中华鲎专项执法,在全社会形成禁食、拒食中华鲎的好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