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园记忆】思明何厝:尘土飞扬里的守护

特区新闻广场 2020-12-26 21:55:50

2020-12-26 21:55:50

随着思明区何厝社区拆迁改造工作的进行,目前已经有超过600栋房屋被拆除,大部分居民暂时搬离了他们的老宅,期待着家园的蜕变。不过,这些天,何厝文化保护小组的志愿者,依旧还留守在何厝,一面协助社区推进拆迁工作,一面也尽可能再多收集一些家园中的“老物件”、老建筑材料,希望在未来新家园的建设中,展现何厝700年的历史记忆。《我的家园记忆》,今天就去何厝看看。

何厝社区的拆迁改造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推进着。穿过旧市场,孙大伯已经在路口等候我们,今天他要带我们去寻访“何厝的家园记忆”。

记者 杨弘:我发现这里变化已经很大。

何厝文化保护小组志愿者 孙敏顺:房子基本上都拆得查不多,快要没啦。

记者杨弘:我看你还带着手电筒(灯)。

何厝文化保护小组志愿者 孙敏顺:我带手电筒(灯)就是在拆的房子里捡一些老旧物。

孙大伯说,上个世纪30年代,他们孙家就在“何厝”扎根。在何厝生活了55年,他对这片土地有了深厚的感情。今年七月,孙大伯和志同道合的居民们自发组建了何厝文化保护小组,专门收集社区里的老物件,希望能在社区的改造中,留下家园的记忆。而随着拆迁工作的推进,孙大伯也在和推土机“赛跑”,赶在房屋被拆除之前,再仔细地找寻一番,生怕房屋主人搬家时太匆忙,遗漏了一些有历史价值的老物件。

何厝文化保护小组志愿者 孙敏顺:现在已经比较乱了,窗户都已经被拆了( 所以你都是现在一点一点地找)这边还有一些老旧物,(这个是什么?泡菜罐子(盖子) )这个是以前的柜子,四个角,放进去,里面倒一些水,防止蚂蚁,虫,跑到柜子里面去,这种东西我都没见过,(这个可以收吗)这个可以。

何厝文化保护小组志愿者 孙敏顺:很多居民都走了,有些东西他觉得没用,不要就扔掉了,我们这个团体,就是有一颗爱乡之心。

跟随孙大伯半个早晨,我们一起寻访了三栋房屋,发现了不少宝贝。

何厝文化保护小组志愿者 孙敏顺:(这个算盘)虽然时间不是很长,但作为一种留念。

何厝文化保护小组志愿者 孙敏顺:打蛋器,应该是从南洋过来的。

这些在他人眼里已经没有价值的生活物品,都被孙大伯小心收存,在他眼里,这些都是何厝生活,最生动的写照。

何厝文化保护小组志愿者 孙敏顺: 在(现在)生活当中很少很少有人看到这种东西,这个,是老记忆,收集这些老旧物,让后代人,更了解我们的生活风俗,生活习惯。

在孙大伯这样的志愿者的努力下,以及居民的热心捐赠下,如今何厝文化保护小组已经收集到了近300件“老物件”。在这间被保护留存下来的闽南古厝里,祖辈留下的床柜家具,下南洋带回来的旧皮箱,传统的捕鱼工具、造船物件,应有尽有。接下来,何厝文化保护小组计划把这里打造成一个“村史陈列馆”,向大家重现何厝曾经的家园生活。

不仅如此,最近,何厝文化保护小组又有了新的“家园守护”计划。看到祖辈们建造的房屋被推倒,志愿者们很不舍,所以在每一栋房屋拆除前,他们都会尽力把老房屋中有历史价值的建筑材料先搬走,留存,希望今后建设何厝文化艺术园区时,通过建筑的活化利用,重现何厝的家园记忆。

何厝文化保护小组志愿者 王姝婧:古物件也好,建筑也好,我们通过这样的形式把它传承下去,传承给我们的后代。

何厝文化保护小组志愿者 何琪芳:留住一点我们的乡愁,留住一点我们的根,我们想让小孩子以后知道,他们的祖先老一辈是如何生活,不单单是书本教育上面,有一些实际的东西让他能亲眼目睹。

打开看厦门APP获得更多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