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王船申遗成功:中马两国联合申报 列入人类非遗名录

厦视新闻 2020-12-18 19:30:27

2020-12-18 19:30:27

17日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5届常会传来好消息。中国与马来西亚联合申报的送王船项目经评审通过,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厦门人熟悉的民俗活动送王船申遗成功,厦门又多了一张世界级的名片。

“送王船——有关人与海洋可持续联系的仪式及相关实践”项目由中马两国联合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具体由厦门市和马六甲州为主共同承办。这是我国第一次与“海丝”沿线国家联合申报成功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探索出跨国联合申遗的厦门案例,凸显了福建省、厦门市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战略支点城市的地位作用,对促进民心相通和文明交流互鉴具有重要意义。

送王船是广泛流传于我国闽南地区和马来西亚马六甲沿海地区禳灾祈安的民俗活动。自15至17世纪形成以来,随着“下南洋”和海上贸易,逐步从我国闽南地区传播到东南亚。送王船传递着人们对先辈走向海洋的历史记忆,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生命的理念,为推动包容性社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对话资源;其承载的观察气象、潮汐、洋流等海洋知识和航海技术,是人们长期海上生产生活智慧的结晶。送王船被中马两国的相关社区视为共同遗产,是中华文化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传播与交融的生动例证。

作为闽南送王船的中心区域,厦门送王船当代的传承传播最为典型,主要集中在同安吕厝、思明厦港沙坡尾、湖里钟宅、海沧钟山等14个相关社区村落。活动一般每三到四年举办一次,包括迎王、造王船、树灯篙、普度、送王船(踩街游行及烧王船)等仪式。

据了解,12月14日-19日在线上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5届常会,共评审57个国家申报的50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我国单独申报的“太极拳”也同期列入名录。至此,我国共有42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册),居世界第一。

送王船申遗成功:探索跨国联合申遗厦门案例 让闽南文化走上世界舞台

今天下午,市文化和旅游局召开新闻通气会,介绍厦门市和马来西亚马六甲州为主共同承办联合申报送王船申遗有关工作及成果。作为我国第42个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送王船是我国首次与海丝沿线国家联合申报成功的非遗项目,也是我市长期以来,开展非遗保护和闽南文化保护工作取得的重大成效。

厦门和马来西亚马六甲的民间文化交流素来紧密,有良好的合作基础。2015年7月起,厦门市闽南文化研究会和马来西亚侨生公会共同倡议,推动送王船联合申遗,并广泛开展社区和公庙间的民间交流。2019年7月,送王船项目进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周期审核清单;12月17日,送王船项目成功列入名录。

此次联合申报,探索出了跨国联合申遗的厦门案例,凸显出福建省、厦门市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战略支点城市的地位作用,对促进民心相通和文明交流互鉴具有重要意义。

厦门市非遗专家组组长 陈耕:两国来联合申报联合保护,它实际上搭建了一个民心相通的文化平台,中马联合送王船成功以后,它就会大大提高送王船在世界的可见度,那么它就有可能成为厦门、马六甲文化旅游的烫金名片+要制定一个规划 怎么把送王船好好做深做透 把它吃透了 把它的价值挖掘出来

厦门市闽南文化研究会会长 叶细致:尽量更好地把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文件里面的一些规范要求,以及下一步要进行保护传承发展的内容,落实到具体的实践当中,我想对推动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那应该会有很好的作用。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非遗保护和闽南文化保护发展工作。2007年6月,我市成为首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三个建设城市之一。2015年9月,我市率先颁布出台地方政府规章《厦门市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办法》。2019年12月,福建省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成为首批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今年4月,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全国首部地方文化保护专项法规——《厦门经济特区闽南文化保护发展办法》,并于6月1日起正式施行,全力打造地方文化保护法治化的“厦门样本”。

当前,我市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非遗保护体系,并积极打造对台对外文化品牌活动,推动非遗和旅游融合发展,借助国际舞台传播闽南文化。目前我市拥有市级以上非遗代表性项目89项,市级以上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75人。

打开看厦门APP获得更多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