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眼睛”的网贷广告,还要毒害社会风气到什么时候?!
“空姐,能开下窗户吗?我妈晕机了!”在众多旅客对第一次坐飞机的主人公嗤之以鼻时,一位正派模样的同机乘客挺身而出,声称出钱为老人升舱,但只是接过主人公的手机,为他办理了15万元的网贷……
近日,某网贷公司在短视频平台投放的一条广告内容引发了舆论热议。除了荒唐的情节内容引人侧目,更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令观者感到不适的“辣眼睛”广告,正在一些社交平台上大行其道。
虽然投放公司各不相同,这些广告的核心情节和拍摄手法却如出一辙:有人带着女友第一次回到农村老家,被女友要求先从网贷平台借15万才能进门;有人请客吃饭却没钱付账遭老板鄙视,立即申请了几万的网贷豪气买单……
简单的拍摄、机械的对话、“狗血”的表演……随着互联网企业“下沉”之风盛行,这种“接地气”的视频和广告创作模式并不鲜见。但是,凡事过犹不及,上述种种网贷广告为何引发了众怒?
一宗罪:歪曲社会风气,宣扬拜金主义。拜金的家人同伴、出手阔绰的富豪老板、指指点点的路人……这些角色几乎是网贷广告标配,而结尾总以主人公通过借贷获得另眼相看而告终。视频以扭曲的手法夸大了贫富和城乡差距,强化了刻板印象,仿佛整个社会都拜倒在金钱下面,真情与同理心荡然无存。
二宗罪:混淆视听,鼓励超前消费。网贷广告常将宣传重点瞄准那些不该接触使用贷款的人群,并以“万元日利率”等概念混淆视听,造成利率低的假象。在广告中,升舱就能解决晕机问题,借钱就能赢来真爱,仿佛借贷是一切的答案;而主人公常常在身家只有几十元时借贷上万元,仿佛这些轻松快速的借贷完全不需偿还。
三宗罪:吸引点击,套取用户信息。“输入手机号就可以查询额度”“点击下方链接看看你能借多少”……广告结尾轻描淡写的话语,引导着用户输入姓名、手机号、身份证号等关键个人信息。这些信息一旦泄露,对用户隐私和财产安全带来无穷隐患。
有业内人士指出,为了达到最好的广告转化效果,这类广告都经过大量算法研究与精密设计,以最能攻破心理弱点的手法,吸引观者停留、点击,因此不惜畸形放大贫富差距、对立不同群体关系、鼓吹超前消费,只为增加一次点击或注册。在看似粗劣“土味”,实则工业化、流水线制造的广告面前,一些不熟悉传播规律与金融知识的群体几乎毫无招架之力。
更重要的是,这些精准投放的广告,可能吸引众多不具备还贷能力的用户,带来系统性金融风险,一旦“爆雷”,后患无穷。
细观这些网贷平台,往往依附着产业生态庞大的互联网巨头。明明拥有造福万众的“超能力”,却用来瞄准人性弱点、鼓吹畸形观念以获利。技术不应如此,资本更不应如此!
近年来,相关监管机构正不断加大对网贷广告营销的监管力度,期待相关部门和社交平台在审核广告投放时能擦亮眼睛,杜绝网贷营销的这股歪风。不能让这些辣眼睛的广告继续毒害社会风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