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结束之后,文艺如何开始? 《故事里的中国》尽显“南山风骨”动人景象
《故事里的中国》第二季第四期11月14日播放《钟南山》专集。该专集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联合央视创造传媒、中国国家话剧院共同推出。
节目以一个个“首度揭秘”“一手曝光”,加上多角度拼图还原和沉浸式场景重现,呈现出真实、立体、生动的钟院士的形象。大胆创新的戏剧舞台,用青年钟南山和当下钟南山“一呼一吸之间”的信念接力,让“南山风骨”以独特的美学演绎再度感动观众。
立体讲述中国故事
去往“山的另一面”,领略全民记忆背后的风景
《故事里的中国》决定用一期节目讲述钟南山院士的故事。在这期节目里,钟院士的传记作者叶依、秘书苏越明、学生张挪富、长子钟惟德,从各自不同的侧面,带来他们平实的分享。主持人撒贝宁还专程去广州拜访钟院士,在他工作及生活的地方进行面对面采访。
“新闻+文艺”是《故事里的中国》最为鲜明的特征,这让节目在不失艺术感染力的同时,还兼具了事实的揭秘性。节目靠着翻山越岭的执著,带领观众去往“山的另一面”,在“远看成岭侧成峰”的广域视角中,辟出更为开阔的叙事场域。
以1月18日钟院士临危受命夜驰武汉在高铁上的那张小憩照为例,这张刷爆全网的照片已经定格成了全体国人的共同记忆,但大家并不清楚这张照片是由谁拍摄的,当时发生了什么。《故事里的中国》向来擅长深挖“故事背后的故事”,这就有了秘书苏越明在节目中详细披露那天钟院士马不停蹄的工作状态,即便是短短十分钟的闭目养神,他也没有睡着,眉头紧皱,仍在思考措施。“当时我看到整个车厢就只有他一位这么已经头发发白的84岁的人,我心里特别不忍,然后拿出手机,拍下了这一幕”,当风暴远去,人们回过头来听离钟院士最近的人讲述那时的惊心动魄,除了心疼,还是心疼。
平凡处见可贵,细微处见精神,而真实自有万钧之力。
不出意料,《钟南山》播出之后,许多由节目曝光的细节引起热烈反响。密密麻麻的行程表,妻子在篮球场上独自投篮等他回家吃饭的孤独影像,儿子喊话父亲“以后可以准时一些,多点回家”的催泪一幕……360度直击观众内心的每一寸柔软。
当晚,#钟南山儿子希望父亲能看到的视频#、#钟南山等了妻子8年才完婚#两则话题火速登上微博热搜第一和第三,#妻子球场上投篮等钟南山回家#、#钟南山家非典时期的钉子还在#、#钟南山说年轻一代是好样的#等节目亮点持续引发刷屏。次日,#钟南山疫情期间日程表”登上微博热搜第二,更多话题仍在持续发酵。
创新完成美学转化
借由跨时空结构和第三方视角,浓缩荡气回肠的“南山风骨”
《故事里的中国》首创了“戏剧+影视+综艺”的综合表达方式,如果说第一季是站在了经典文艺的巨人肩膀之上,每一场的戏剧呈现都有经典为依托,那么第二季则大胆丢掉“拐杖”,尝试用原创的方式去打造属于新时代的经典文艺,体现出当下的文艺工作者“为时而著,为事而作”的自信与自觉。
《钟南山》当期的戏剧环节,集中喷薄出了节目的艺术创新能量。这段表演以强大的现实理解力、时空驾驭力和情感表现力,进行了用“艺术真实”传递“时代真实”的美学转化。
在节目戏剧总导演田沁鑫的引领下,本次舞台首度由两位演员共饰一个角色。外型青春阳光的韩东君,代表着新中国蓬勃建设时期的年轻的钟南山;气质朴实沉稳的王学圻,再现的是先后奋战在2003年“非典”战场和今春“新冠”一线的钟南山。
整场表演从钟院士和秘书苏越明临危受命从广州高铁站出发切入,主线是钟院士逆行出征武汉,串联了他在高铁餐车上小憩、在武汉作出肯定存在“人传人”的论断,以及领誓战疫一线火线入党宣誓仪式等“名场面”。同时,舞台巧妙地借由苏越明的第三方视角,呈现了大量的闪回场景和穿插叙事,让内容在时空中流动起来,主舞台穿梭于车站、高铁和医院,副舞台则在“非典”时期的病房、金银潭医院的会议中心以及钟院士的家之间辗转。
最后,年轻的钟南山和现在的钟南山在跨越时空的“一呼一吸之间”,完成了一场“救助生命,永不放弃”“融化自己,成就他人”“坚定信念、永不言败”“继续奔跑,看清方向,向前”的精神接力,仪式感被推向高潮。
不过半小时的舞台表演,一气呵成地回溯了钟南山的心灵成长史和人生奋斗史,荡气回肠地浓缩了亲情、爱情、师生情、战友情对他人格的塑造、精神的滋养。当观众看到王学圻老师神还原的“高铁照”,以及置景真实遵循钟院士在广州的家,连门框上“非典”时期留下的钉子都没有放过,大呼“细节满点”“太有诚意”。
舞台的高级感,不但在于高度浓缩、逼真还原,还在于节目用大胆的想象,在真实和艺术之间找到了平衡点。借由跨时空结构和第三方视角,舞台展露出两条明暗交织的叙事线:第一条叙事线,明讲危难之际的逆行出征,暗讲钟院士为何会成为这样有担当、有风骨的“无双国士”;第二条叙事线,明讲钟院士本人,暗讲他的精神如何感召和指引了像苏越明这样的年轻一代。这两条线,其实都是精神的接力。
艺术作品的感染力,在于生活的温度,情感的浓度,思想的深度,在于足以穿透时空的强悍的精神力与宽广的责任感。发生在2020年的这场全民战疫,激荡了无数国人的心灵世界,足以看出,《故事里的中国》把这种“激荡”变为充沛的“激情”,交出了一份不负期待的优秀作品。
纵深重走“记忆之路”
新闻结束的地方,就是艺术开始的地方
致敬新时代最闪亮的星,这是《故事里的中国》第二季肩负的重要使命。
在庚子新春之际,《故事里的中国》第二季首期将湘西十八洞村“精准扶贫”的故事搬上荧屏。从第二期的黄文秀,到这一期的钟南山,以及接下来还将呈现的南仁东,都是这两年获得过国家荣誉勋章的时代英雄。在《故事里的中国》主创团队看来,滚烫的现实生活,给了文艺创作以无穷无尽的创作宝库,等待着节目去挖掘,去讲述,去演绎,去用文艺的方式发出嘹亮的回响。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导师张德祥对《故事里的中国》所做的探索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新闻结束的地方,往往就是艺术开始的地方。对当代先进人物进行艺术化叙事,能够让我们走进人物内心,真正从逻辑和情感上了解新闻背后的故事,进而形成对时代的深刻感知。”
相对于新闻所追求的“客观真实”,文学更趋于一种“主观真实”,而这也是中国故事能够让人耳目一新的关键,于是,我们看到了《扶贫路上》把对黄文秀的挂念与祈愿寄托于“黄色蝴蝶”的美好意象,看到了《钟南山》中两个“钟南山”跨越时空的精神和鸣。
思想家汉娜·阿伦特说:“除非经由记忆之路,人不能抵达纵深。”我们在时光的走道里走得次数越多、范围越广,对当下的认识就会越深刻——虔诚如《故事里的中国》,于时间的缝隙里小心翼翼地打捞着被遗漏的珍贵,也让文艺和现实碰撞出激越的交响,我们无法预知节目会否成为未来的经典,但这份为时代画像、立传、明德的全力以赴,已足以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