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光影故事】陈耕:电影为我打开艺术创作之门

特区新闻广场 2020-11-23 21:45:59

2020-11-23 21:45:59

光影厦门,闪耀金鸡。随着第3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颁奖盛典系列活动的临近,厦门也即将迎来星光璀璨的“金鸡时间”。从今天(23日)起,我们栏目将推出《我的光影故事》系列报道,讲述这座城市里和电影结缘、通过电影圆梦的人物故事。今天我们来带大家认识的这位叫陈耕,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陈耕曾经参与了《血与火的洗礼》、《小城春秋》等知名电影的编剧工作。他说,这段难得的“触影”经历,为他打开了艺术创作之门,是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之一。

照片中这位戴着眼镜的“文艺青年”就是陈耕,这是1978年他参与《血与火的洗礼》剧组时的工作留念。当时,30岁的陈耕是一位厦门知青,正在龙岩永定插队,是当地水电站的一名工人。因为擅长文艺和写作,陈耕被抽调到了相关文艺创作组,在长汀采风时,他得知了“红色医生”傅连暲的革命故事,深受感动。

福建省闽南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陈耕:当时开始我的想法原来是说写成小说,长篇小说,后来张惟同志提出搞电影,我觉得也很好,因为电影很吸引人,搞成电影脚本以后,很快得到西安电影制片厂的呼应。

1978年底,《血与火的洗礼》正式开拍,它是改革开放后福建省拍摄的第一部故事片,讲述了20世纪30年代年轻的留英医学生高逢春和女友何莉在归国后立志医学救国,最终走上革命道路的故事。从故事采写、剧本创作、勘景、选角,作为电影的编剧,陈耕全程参与其中。他回忆,当时电影中不少片段就取景于厦门。

福建省闽南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陈耕:在我们厦门的镇邦路就拍了一场“五卅运动”。还有在船上(的镜头)也是借航海学校的一条船,然后在船上镜头就在航海学校教学船拍的。

第一次“触影”经历,让陈耕积累了不少剧本的创作经验。1979年,福建电影制片厂恢复办厂,筹备拍摄第一部彩色故事片《小城春秋》。陈耕当时已经是福建电影制片厂里的编剧,他和同事们在鼓浪屿上闭关一个月,将高云览的同名长篇小说改编成了电影剧本。

福建省闽南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陈耕:那时候读《小城春秋》可能读了不下几十遍,那种字里行间渗透出来的小城的那种味道,让我深深感动,我们一开始就想说一定要让这部片子有厦门小城的味道。

参与《小城春秋》剧本创作之后,陈耕离开了福建电影制片厂,回到了厦门。此后,他还参与创作了影视作品《大地的儿子》、南音乐舞剧《南音魂》、歌剧《阿美姑娘》等。如今,再谈起自己的电影作品,陈耕说,当时的创作还很“稚嫩”,自己的构思也未能完全搬上银幕,但他始终感念电影为他打开了艺术创作的大门。

福建省闽南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陈耕:我本来是个水电站的水工,从一个业余作者变成一个专业作者,专业的编剧,正是因为电影才给我这样的一个平台,更好地展现自己。

电影艺术永远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追梦者为它前仆后继。作为过来人,陈耕也期待着“金鸡奖”落地厦门,能给更多这里的年轻人带来施展才华的机会,正如当年电影带给他的一样。

福建省闽南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陈耕:金鸡奖在我们厦门落地,可能3年5年8年10年之后会出现有一些这样的爱好者,真正把自己的智慧和精力投进去了。经过一次两次三次的失败,成功了,文学艺术的成功常常是失败开始的。你要耐得住,能够等到它开花结果的那一天。

打开看厦门APP获得更多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