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的记忆(六)浪之忆:天风海涛 鹭江深长
海是厦门的底色,从宋代开始的牡蛎、花蛤养殖,到鸦片战争被迫开放通商,再到改革开放成立经济特区,厦门形成了深厚悠久的海洋历史文化和繁荣兴旺的海洋商贸文化。海,见证着爱拼会赢的闽南人闯荡四方,在海内外留下来诸多自厦门的海洋印记。天风海涛,鹭江深长,探寻厦门的海洋文化,我们首先从妈祖说起。
孩子们唱读册歌《咱的妈祖》:阿公讲古,围着一群小孩子,捻胡须,爬脚腿,阿公讲起妈祖……
有人说,“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人,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妈祖信仰”。在厦门,连孩子们的童谣里都藏着妈祖的故事。妈祖被尊称为海上女神,护佑着向海而生的人们平安顺遂。虽然“天下妈祖,祖在湄洲”,但厦门也有一座祖庙。
银同是同安的古时别称,这座银同天后宫,是海内外黑面妈祖的香源祖庙。
厦门银同天后宫管委会秘书长 柯朝阳:史书记载,明朝嘉靖三十七年五月,倭寇攻打同安南门,妈祖助居民击退倭寇,她的脸变成黑色的,这就是“三妈”黑脸的由来。
银同天后宫并祀三尊妈祖神像,但是黑脸妈祖居主位。据史料记载,分香到海外的妈祖基本分为三大支派:从莆田分香的“湄洲妈祖”,从泉州分香的“温陵妈祖”,从同安分香的“银同妈祖”。在厦门环岛路上矗立的这座黑面妈祖像就是银同妈祖,也是厦门海洋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三百多年前,民族英雄郑成功在厦门港建水操台演武练兵,恭请三尊妈祖圣像登船护航,开启收复台湾之路。
厦门银同天后宫管委会秘书长 柯朝阳:郑成功有个部将林圮,出发之前他恭请银同天后宫的妈祖上战船,郑成功的战船在要进入台湾鹿耳门的时候,妈祖就“涌潮济师”,使郑成功的战船可以顺利登陆台湾岛。
清朝初年,厦门玉沙坡也是现在的沙坡尾,与台南的鹿耳门开启对渡,两个渡口独揽两岸贸易往来整整一百年。
文史专家 彭一万:当时这个地方就成了唯一的渡口,两岸百年间唯一的渡口,官员们、商人,到这边,下船之前,都要到朝宗宫、风神庙去祭拜,要请妈祖保佑他们一路平安,顺利到达。
位于高雄旗山的溪州朝天宫,由厦门分灵的“黑面妈祖”香火鼎盛,因为庇护一方,又在全台湾分出了40多个分炉。
台湾高雄旗山溪州朝天宫义工 吕彰谷:妈祖的信念就是博爱和造福民众,这是我们两岸一起做的良好互动,我们也希望能够一起营造更多的关于良善的信念。
厦门人对海洋的敬畏和感恩,还体现在“送王船”信俗活动中。渔民们用纸或杉木精心打造一条“王船”摆上贡品,请来代天巡狩的“王爷”上船,寄托了渔民们对国泰民安的祈求。“送王船”习俗随着闽南人下南洋,传播到“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目前,厦门正与马来西亚共同申报“送王船”民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初“讨海人”求生存的精神寄托,如今已经演变成为维系“海丝”沿线民心相交的精神纽带。
渔文化专家 朱家麟:这些文化随着福建人不断对外迁移,它们就成为福建文化和在地华侨文化之间的一条天然的纽带。
从向海而生到向海而兴,厦门留存了太多的海洋印记。为了适应海洋性气候而建造的“红砖大厝”如今已是享誉海内外的闽南特色建筑,从郑成功海上演武到胡里山、白石炮台抵御外来侵略,闽海雄风见证着厦门的开放与坚韧。如今,蓝天、碧海、金沙、白浪早已成为厦门高颜值的标志,独具魅力的海洋旅游文化为厦门每年带来上亿人次的游客。
文史专家 彭一万:海洋文化对我们国家是非常重要的,中国在东面,有几千公里的海岸线,这个海岸线通向太平洋,通向东南亚转向印度洋,所以如果我们在厦门不重视海洋文化,那你重视什么呢?
对于厦门人来说,海,是精神家园。因为这片海,厦门人有了开放包容的胸怀、海纳百川的气魄。天风海涛,鹭江深长,循着“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走出去,厦门也正在向国际海洋文化名城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