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之变:耕波犁浪 向海而生

特区新闻广场 2020-11-13 21:34:42

2020-11-13 21:34:42

“城在海上,海在城中”,作为中国面向海洋最早开放的城市之一,厦门的发展和海洋密不可分。进入新时代,海洋更是推动厦门高质量发展超越的引擎,向海洋强国的“中国梦”全速前进。2020厦门国际海洋周将于11月20日到26日举办,从今天(13日)开始,我们将推出系列报道《海的记忆》,带您一起感受一座城市耕波犁浪的动人诗篇。

今天,我们先来聚焦港之变。沙坡尾是老厦门港的避风坞,也是厦门海洋文化的活态记忆,它的发展和变迁,见证着厦门港从“儿时的小船”发展成今天的世界大港。而从传统渔业到今天的海洋新兴产业,蓝色经济助推了城市的高颜值,更刷新着厦门向海而生的新高度。

沙坡尾,见证着厦门作为开洋通商的重要港口蜚声世界的历史。早期的厦门港水清沙白,被称为玉沙坡。西边叫沙坡头,东边就是沙坡尾。沙坡头,曾是厦门繁荣一时的渔港。上世纪30年代,随着渔船越来越多,建起更大避风坞的沙坡尾取而代之。居民张亚叶的父亲就是在那个时期,把船开进了避风坞,从此在沙坡尾安了家。

沙坡尾居民 张亚叶:我们自己有一条船打渔,我们一家都住在船上,七八口人,那时候也很穷啊,我们吃的都是什么菜呀,搅一些那个地瓜粉,这样一拌大家都抢着吃。

当时渔民大多生活清苦,不少“渔二代”选择上岸谋生,张亚叶就进入了当时的沙坡尾渔捞公社文艺队。改革开放后,沙坡尾陆续建起了渔民新村,开办了渔民小学、华侨中学,渔捞公社也开始发展壮大,国营水产公司统一收购渔获,鱼肝油厂、水产品加工厂、冷冻厂、造船厂、修船厂,形成了渔业产业链。新渔民们有了稳定可观的收入,从旧社会的边缘人变成了让人羡慕的群体。

沙坡尾居民 张亚叶:那时候,整个厦门港真的是太繁华,渔船回港啊,厦门人都热闹起来了,市里面都很羡慕我们,赚钱多啊。

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厦门港也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在东渡的荒滩上,现代化港口拔地而起,从1983年香港“华胜轮”接靠算起,厦门港正式迈入集装箱时代,码头生产记录不断刷新,航道不断扩建,2019年,厦门港集装箱吞吐量已超过1112万标箱,稳居全球第十四。今年7月,世界最大集装箱船“现代格但斯克”轮靠泊嵩屿码头,巨轮再次刷新了厦门港通行能力、靠泊能力的新纪录。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又迈出了坚实一步。

国家海洋局政策法规和规划司原司长 王殿昌:从渔港到国际贸易大港,应该是一个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对我们厦门的发展来说,它也是一种必选的道路。

如今,东渡港区早已转型升级成为邮轮母港。2019年,厦门港全年实现邮轮艘次全国第二,邮轮旅客吞吐量全国第四,海峡邮轮经济圈正逐步成型。张亚叶眼看一艘艘邮轮满载游客,从厦门启航,她也准备报名参加邮轮游。

沙坡尾居民 张亚叶:我们这个港口走进来,很宽敞建筑物又很漂亮,真的是差太多太多了,还是有幸看到这些。

厦门市原副市长 潘世建:你看我们厦门以港立市,没有海洋哪里来的港口,我们城市要发展,优势在海洋,充分掌握好海洋的特性,充分利用有海洋的资源,我们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海洋型城市。

今天的沙坡尾,已经褪去了往日的繁华。百年岁月里,沙坡尾完成了作为“老厦门港”的历史使命,留下珍贵的渔港记忆,继续孕育着城市的海洋文化。而避风坞外,朝气蓬勃的“新厦门港”耕波犁浪,连通世界,正在继续刷新厦门向海而生的新高度。

打开看厦门APP获得更多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