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不批改作业还得写说明,合适吗?

人民日报 2020-11-07 11:21:35

2020-11-07 11:21:35

11月4日,江西南昌的明女士称,自己家小朋友的数学作业,老师要求让家长批改,不批改还需要向老师提供一份手写情况说明。明女士叫苦,自己是单亲家庭,工作回到家中已十点多,“自己身心俱疲、力不从心。”对此,老师回应称,平日老师工作量饱和,让家长改能提高效率,节省一些时间。

这事迅速在网上掀起讨论热潮,评论中随处可见家长的怨言,家长白天忙了一天回到家还要陪孩子写作业,之后还要改作业,不改还得找个理由去说服老师。不改作业的书面说明成了压倒中年人的稻草,也足以证明有些家长在与老师的对话中的小心翼翼、如履薄冰。有家长说:这样做,还要老师干什么?

让家长来改作业,是老师“偷懒”还是家长“越俎代庖”?从常识看,批改作业本就是老师的本职工作,如果家长代替老师改作业,老师就不能从作业中发现不了学生的问题。而让家长改作业弊端也明显,家长会不会改,改的对不对都是其次,不堪重负的家长耗费更多的时间成本去完成作业一事,结果却是低效甚至无效的。

最近接连的有关家校关系热点事件,让人们不禁思考家校关系这一问题。说到培养孩子,老师和家长在目标上能想到一块去,老师期待家长更多地参与到孩子的学习成长中,家长也希望能尽可能配合老师,可行动起来却出现了许多现实壁垒。

在对家校关系的期待中,合理和融洽是理想状态。现实层面中更多数的表现则是像被报道过的那样,老师在家长群拥有绝对的权威,家长没有太多的话语权。家校分工,一直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公共层面和私人层面的事务混杂交织在一起。在这样的参与中,家校关系中的权力平衡、话语交流变得很微妙。

有网友说:“上班听老板的,下班听老师的”。教育场景中,老师需要权威无可厚非,可权威是用来解决什么问题呢?显然不是用来要求家长批改作业的。在老师各种要求下,家长没有转圜空间,被“支配”的无奈情绪也渗透到了家庭生活,也可能间接附加到对孩子的期待上。

往小了说,家长改作业也影响一个家庭的生活状态。现代教育理念中提倡家校共治。往大了说,把老师的分内之责惯性地推给家长,也是部分学校、老师对“家校共治”理解上的窄化,实施中的“懒政”。

这样的事情并非个例,在多地明文禁止的情况下,仍旧出现老师给家长布置批改作业的“作业”。老师固然不该这样要求家长,但如果一个问题在不同的地方都出现,而且都是通过网络发酵上升到公共事件借助舆论力量才有了后续,这说明一味指责老师也许并不能解决问题。

此事有意思的地方在于,评论并非一边倒向家长,部分老师也在为同行发声:每天上课、沟通、开会、备课,时间真的很紧张,也希望家长参与进来。看待这件事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确好老师的职责。如今,老师的工作除了人们熟知的教学,还有了不少碎片化的任务。一些本不属于教学范围内的工作也成为了老师时间表的一部分。

此类事件背后还有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是,老师以效率为名让家长改作业时,说明老师没时间改作业了,作业的重要程度在老师这里已经下移了。在这样的思维惯性中,老师的时间去哪了,谁又给老师留了挤占改作业时间的“作业”呢?这些问号需要被拉直。

打开看厦门APP获得更多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