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显著改善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回眸“十三五”系列述评之绿色发展篇

新华社 2020-10-22 15:08:43

2020-10-22 15:08:43

这是中国越来越美的五年——蓝天越来越多,江河越来越清,生态越来越好……“十三五”期间,我国生态环境显著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增强。

护绿增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金秋时节,山西省太原市西山的玉泉山公园仍是满目青翠,三三两两的市民在林间小路散步。

“哪想得到,我们这里能从一个废旧矿山变成大花园。”家住玉泉山脚下的村民常春生说。就在几年前,西山一带还是太原市一大污染源。曾经无序采矿让山体满目疮痍,刮风扬黑灰,下雨流污水。

前几年,在当地政府支持下,复转军人张俊平“认养”了玉泉山,带着工人扎根山上,克服缺水缺电等困难,栽植树木500多万棵,把昔日的废矿山变成了充满生机的城市“后花园”。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交通方便了,环境优美了,发展机遇也来了。”常春生说,现在村民不出村就可以做小买卖,开起了农家乐、采摘园,日子越过越红火。

回眸“十三五”,像玉泉山这样的生态巨变,在很多地方发生着——

在祁连山,牧民们从保护区核心区迁出,持证矿业权全部退出,水电站完成分类处置,曾经喧闹的大山如今重回宁静。

在贺兰山,宁夏彻底关停保护区内所有煤矿、非煤矿山、洗煤储煤厂等,修复矿山生态,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状况得到扭转。

在秦岭北麓,陕西持续开展整治,曾经成群的违建别墅已不见踪迹,绿水青山成为群众共享的风景。

五年来,我国持续开展生态保护修复,推动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组织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扎实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

五年来,神州大地被越来越多的绿色点染,毛乌素、浑善达克、科尔沁和呼伦贝尔四大沙地生态状况整体改善。森林资源持续增长,人工林保存面积稳居全球首位,赢得世界赞誉。

山水林田湖草,祖国山川生机盎然,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正变得越来越美。

污染防治,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提升

长江边的重庆市涪陵区,是驰名中外的榨菜产地。小小的“青疙瘩”,成为当地富民兴农的支柱产业。

然而,榨菜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废水怎么处理,曾让涪陵区百胜镇一家榨菜生产合作社的负责人刘会很头疼——废水未经处理直排环境,导致部分河流发黑发臭,也成为长江生态环境的隐患。

“现在好了,污水管网接通了,废水排入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我们能增收、环境能增绿。”刘会说,“保护好绿水青山,才能长出榨菜‘金疙瘩’。”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小小榨菜厂的污染治理只是五年来我国全面开展污染防治攻坚战的一个缩影。

为“擦亮”蓝天,我国化解钢铁产能约2亿吨,1.4亿吨地条钢全部清零;燃煤电厂累计完成超低排放改造8.9亿千瓦;推进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等区域散煤治理,完成散煤治理2500万余户。

为保卫碧水,我国建成了全世界最大的污水处理能力;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中,近九成原本又黑又臭的河道告别“黑臭”;长江经济带95%的省级及以上工业园区建成污水集中处理设施。

“空气好了”“环境美了”,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切身感受。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期待,正在一步步变为现实。

绿色转型,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

今年“十一”黄金周,位于武夷山南麓、闽江源头的福建三明市旅游市场火爆,共接待游客42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4.73亿元。

三明本是个重工业城市,尤溪、将乐、建宁等地的矿藏资源丰富。“挖山开矿马上就能带来真金白银,但我们没有开这个口子。”尤溪县委书记杨永生说,近年来,全县封停了170多处无序开矿点,并建立专业执法巡查队伍,守护好绿水青山。

三明持续推进用清洁工艺、环保技术等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并大力培育森林康养、休闲旅居、医养结合等新业态,以“林深、水美、人长寿”的亮丽形象,吸引着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五年来,绿色正在成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各地优化产业布局和结构,大力整治“散乱污”企业,为拥抱“高精尖”产业腾出空间,为环境守法企业创造了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

五年来,我国大力发展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经济社会全方位绿色转型的步伐加快。生活垃圾分类,公共交通出行,节约粮食、反对浪费等绿色生活方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不久前,我国宣布,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何建坤表示,我国率先控制住疫情,并提出新的二氧化碳减排目标,就是向全世界明确,中国要坚持走绿色复苏、绿色转型之路。

新征程即将开启。相信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我们一定能早日建成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

打开看厦门APP获得更多精彩资讯